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小学高级教师徐老师曾做过一个小调研,调研对象是她班上的三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

给孩子们的调研问题是:是否喜欢家长陪作业(喜欢、不喜欢、还可以)?为什么?

38名孩子中,有26名回答是“不喜欢”,有12名回答“还可以”,竟然没有人选择“喜欢”。

回答“不喜欢”的26名孩子,只有2位、近一年内各有一次,总成绩曾进入过班级前10名。

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在旁边会紧张、题目不会或做错时会被批评、以及会对自己造成干扰等。

给家长们的调研问题是:陪孩子做作业时多少时间会发一次脾气?为什么?结果显示,29位家长是“小于一星期”、8位家长是“小于一个月”、2位家长是“小于一年”、没有家长选择“从来不”。

对于发脾气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的题目不会或做错、二、孩子有屡教不改的坏习惯。

通过数字对比着看,反应的信息高度相关。


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

徐老师以她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发现一个现象:孩子一年级入学时,学习积极性是差不多的,大约在4、5个月左右,随着成绩出现分化,绝大部分孩子的课堂、作业表现与成绩一致的分化。个别的成绩表现一般的孩子,课堂、作业表现仍然很积极,成绩也会慢慢赶上来。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所有儿童都有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同时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所以,他们渴望在学校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一年级刚入学时学习积极性相差不大的原因。


但是一旦有些孩子在学习上遭遇“失败”,就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取而代之的是气馁的情绪。这种“失败”不光是成绩不理想,也包括在家做作业时某些题不会,还有可能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回答不上来……

阿德勒认为,消弭孩子这种气馁的情绪,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合力。

这种气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消弭,会让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孩子总是在追求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如果不能在学习上获得,孩子就有可能转向其他的方向。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调皮捣蛋、招惹同学等等。他们想通过这些手段引起老师或同学的关注,以弥补未能通过学习获得的优越感。

有一年,徐老师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班上照例有个不学爱学习、就爱调皮的男同学,经常给老师或同学起外号,也经常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茬把同学逗得哈哈大笑。

徐老师发现他虽然成绩不好,但孩子还是蛮聪明的。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聪明用在学习上,因为用在调皮上获得关注、获得优越感更容易。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徐老师是教语文的,在一次作文中,她发现这个同学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虽然作文写得并不是怎么好,但徐老师还是在课堂上指出了作文中可取的一面。这个同学似乎受到了震撼,没想到自己的作文还能被老师表扬、没想到在这里能获得优越感。

从那时起,他对作文、对语文逐渐产生了兴趣。后来,徐老师又把这种学习兴趣往其他学科上引导,慢慢地这个孩子的学习走上了正轨,最后以中等偏上的水平小学毕业。


二、孩子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

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分为这样几个级别——要么优秀、要么糟糕、要么处于中等水平,这种大体的格局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阿德勒把这种状态称为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这并不反映孩子们的智力水平,只表明孩子自己局限了自己,在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

这也说明,不光是学习糟糕的孩子会“优越感”受挫,大多数的中等生多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要么他们调整能力稍强,要么他们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整体来看,他们在学习方向上的“优越感”追求,比不上学习领先的同学。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应该也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像徐老师这样。他们或许没有这样强的责任心、或许没有这样的能力、亦或许没有这样的精力。

所以,这时家长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帮孩子打破静止惯性、并把气馁情绪消弭。

虽然现在的家长都知道,陪作业时要做好两点——作业辅导和习惯培养,但这都需要“追求优越感”这个动力。

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方面的首要任务,便是呵护孩子“追求优越感”的动力,并保证其方向不偏离。

但从徐老师的调研结果来看,家长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有时候所起的作用恐怕还是负面的,这从38个孩子有26个对家长陪作业的体验不好就很说明问题。


三、孩子学习的心理环境

徐老师经常在她的班里组织一个有趣的活动——“发现进步”活动。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这个活动把座位相近的孩子,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进步记录本”,每天放学时,各自在同组每位同学的“进步记录本”上,写下他所观察到的该同学当天的进步。然后回家给家长看,家长也要写下他所观察到的孩子的进步。

这种活动在提高孩子的“优越感”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大大消弭了一些成绩较差、或不突出的孩子的气馁情绪。同时,当孩子放学回家后,万一在写作业方面“表现不好”,也可抵消家长的部分不良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心理环境的概念,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这种环境因素,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不是客观存在的。

他认为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如果它们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妈妈以警察来恐吓儿子,使他因害怕警察而好好听话。对这个儿童心理感觉有个警察在影响他,这个警察就属于孩子的心理环境。

孩子要更好的学习,既需要较好的物理环境,也需要较好的心理环境。对现在的家长来说,前者一般都已不是问题,但对于后者恐怕很多家长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徐老师组织的“发现进步”活动,就是很好的为孩子打造良好心理环境的一种方式,它属于客观存在的有人认可自己的进步。


四、6种方法

每天个孩子都可以再进步、都还有上升的潜力,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有挫败感的孩子,打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恢复、增加他们的信心,有利于他们继续追求学习上的“优越感”。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这里给家长朋友分享6种打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方法:

1、重新定位家长角色。家长要把自己定位孩子学习的“帮助者”,而不再是“监督者”或“教导者”。前者是帮忙解决问题,而后者是指责和批评。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心理放松,将全部的意识投入到学习。

2、消弭学校里行成的气馁情绪。考试没考好、背诵没背出、回答问题没答对等,家长要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要及时消除这些因素对孩子“优越感”的打击。

3、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家长陪孩子作业时,最常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这本身并没错。但是纠错的同时,也要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反馈给孩子。通过这样的正面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优越感”。

4、发掘孩子的潜力。通过作业、试卷等,发掘孩子可以进步的地方,不断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可以不断进步,提升孩子的“优秀感”。


家长陪作业,38个孩子26个不喜欢,老师:打造心理环境是关键

5、正面情绪记忆。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留下愉悦的体验,对孩子的进步要感到欣喜,对孩子的错误也要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待,比如:可以笑着对孩子说:“哈哈,这题你都敢错!”这种方式留给孩子印象的深刻程度,不会比批评他一顿差,但孩子记忆里不会留下不良情绪。

6、和孩子一起学习。陪作业,不要“专职”地在旁边盯着,最好的办法是在他的旁边和他一起学习,会看看书,会写点东西,这样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五、调研之后

徐老师在调研之后,专门召集了一次家长会,给家长分享了帮孩子打造良好心理环境的经验。一个月后,徐老师又向孩子了解了他们对家长陪作业的感觉。“好了很多!”这是大多数孩子们的反应。好了很多的,不只是他们对家长陪作业的感觉,还有他们的成绩。


·END·



【辅你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汇集上海百余位教育专家(同时是成功家长),给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经验、方法、理念和思想。如需个别交流,可关注后私信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