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人齋藤茂吉:我是浮世的弱者,須堅忍不捨 | 一詩一會

日本和歌起源於奈良時代(710-794),原有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連歌等多種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短歌漸成優勢,明治維新後,短歌更是成為日本最盛行的詩歌形式。相比另一種日本傳統詩歌“俳句”,“短歌”從形式上看卻並不短,它由5-7-5-7-7共三十一個音節的固定格式構成,比俳句的音節數多出近一倍。

到了近代,許多歌人都嘗試對傳統和歌進行革新。活躍於明治時期的正岡子規就認為,素來被奉為經典的《古今和歌集》和《新古今和歌集》語言矯揉造作,毫無生氣,遠不如充滿率直實感的《萬葉集》動人。他進一步提出了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即和歌的創作不應該憑主觀想象去吟花弄月,而應抓住描寫對象,尊重客觀,如實地描繪自然之美。這一理論隨後成為了近代和歌革新運動的核心主張之一,其追隨者眾多,其中就包括有著“近代歌聖”美譽的齋藤茂吉。

齋藤茂吉舊姓守谷,是家中的老三。由於家境貧寒,茂吉15歲便隻身前往東京,作為養子來到同鄉的齋藤紀一氏家中,1905年,他以夫婿身份入籍,與齋藤家的女兒輝子立下婚約,從此改姓齋藤。同年,他受到身為精神科醫師的養父的影響,入讀東京大學醫學科。在追求職業理想的同時,茂吉也沒有放下從小對和歌的喜好。24歲那年,他加入著名歌人、正岡子規的弟子伊藤左千夫門下,正式從事和歌創作,其處女歌集《赤光》於1913年出版,立即在文壇引起轟動。這部作品繼承了正岡子規的“寫實主義”,將《萬葉集》歌風中的日本傳統與西歐現代精神相融合,為短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就連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也不由讚歎:“我看詩歌的眼光,並不源於其他人,而是齋藤茂吉讓我對詩歌開了眼......”

在此後的幾十年,齋藤茂吉創作了上萬首短歌,但他仍然視自己的主要身份為醫生,作歌只是副業。值得注意的是,茂吉的短歌作品裡有很多是“連作”(相當於組詩),例如為悼念生母而作的《離世的母親》(共59首)、表達對戀人思念之情的《Ohiro》(共44首)等。這種創作方式使得一首首短歌形成內在的結構關聯,極大地拓展了短歌的廣度和深度。

日前,齋藤茂吉的短歌集《心寂猶似遠山火》由雅眾文化譯介出版,精選茂吉不同創作時期的代表作300餘首。經授權,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從中選取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日本歌人齋藤茂吉:我是浮世的弱者,須堅忍不捨 | 一詩一會

1

搖曳著

看那巨大的仲夏紅日

落入平靜如織的海中

2

隨潮水湧來

我分明聽見

波浪裡細石的悲鳴

3

漂流上岸的海藻

像極了

陸奧家鄉的春草

一樣的哀愁

(譯註:陸奧,日本古代令制國名,位於現今東北地區,是茂吉家鄉所在。)

4

在惡浪湧來的海灘

小螃蟹沒有悲嘆

永以紅色的身體

惹人愛憐

5

沿著溪谷徒步

從嘆息中醒來

樹果散落一地

腐成黑色

(譯註:散落的樹果從棕色慢慢變黑,襯托著詩人的心情的微妙變化。)

6

一隻鳥兒

藏在冬山裡

看它

啄食著紅莓

7

垂首走在路上

橡樹果

墜落不停

啪嗒,啪嗒

8

我扔下這塊風呂敷

又重拾抱在胸前——

啊,寂寞無邊

(譯註:風呂敷是日本一種方巾,四角紮起就成為一個布包袱。)

9

清晨飄來了

山椒的香氣

它沁透了

這唏噓的心脾

10

沉浸於愛的悲哀

素白的藤花

垂垂開

11

我們

在精神病院的紅瓦上

看著一輪紅紅的旭日

吻唇

12

磨出的芥末泥

青汁欲滴

那是悲傷的顏色

13

心寂猶似遠山火

君別去

幾多愁

14

紅頸燕

兩隻樑上立

慈母死

15

山野路邊白頭翁

花開紅

春光動

葬列前行中

(譯註:白頭翁這種草花瓣呈深紅色,花芯圓而白。)

16

從灰中

重拾慈母

從旭日初昇中

重拾慈母

(譯註:拾起的不是母親的骨,而是慈母。這種表現何其深切,在發表當時也成為話題。)

17

雪斑駁

藏王山

夕照餘暉映

且行絕壁間

18

被生的負累

纏繞著

我擦身走過

微雨滋潤的樹林

19

我是浮世的弱者

須堅忍不捨

如這雨中

嫩綠的楓葉

20

早飯升騰起

白色的飯氣

我想,這是

靜靜的港灣的

顏色

本文短歌部分節選自《心寂猶似遠山火》一書,經雅眾文化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