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文化是培養奴性嗎?

布儀


當然不是。

中國兩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忠孝節義。忠於祖國,孝敬老人,對朋友仁義。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此所謂大丈夫也。這樣的人有擔當,有志氣,有胸懷怎麼可能是奴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兩千年發展史中不斷的跟外來文化的衝突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包容開闊,大度圓融的特點。當然也有一些糟粕要捨棄,比如愚忠愚孝的所謂二十四孝和一些固步自封的封建迷信思想。

所謂狼性奴性,不過是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要正確認識,辯證對待。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堅定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做一個樂觀向上胸懷寬廣的中國人。


野生鴨跖草


“忠孝”問題,在講究宗法和道統的封建社會里,不僅僅是軟綿綿的文化,還是硬梆梆的法律,不忠於皇帝謂之叛逆,不孝敬長輩稱之為忤逆,叛逆和忤逆都是遇赦不赦的“十惡”之罪,所以,在當時條件和語境下,提倡忠孝文化說“培養”奴性只是一種說起來好聽的文明說法,實質上是強調“強制”和絕對服從。

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時至今日,“忠孝”問題已走下神壇,其“古意”已經不存,“原意”已經不在,已經無力完全承擔傳統意義上“文化”二字所蘊涵的強制力和價值力,有意無意的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意識流”,既人們在腦中、口中和文中常常出現的“覺悟與“道德”等字眼,“忠孝”問題業已從文化嬗變為主流或非主流的價值觀,因此,在現在條件下,再提及忠孝問題時,不應再理解為培養奴性,而應理解為提倡博愛、講究倫理道德。

文化恆久遠,價值觀多善變。





徐大乎


忠孝文化不是培養奴性,恰恰是忠臣良將的搖藍。

諸葛亮能被後人熱愛,是因為智慧和忠義。關羽能成為關公大帝,是因為他熟讀春秋。岳飛能被後人敬重,是因為岳母在他背上刺了"盡忠報國“。

唐堯把九州禪讓給虞舜,是因為他大孝。華夏文化看中人品最主要在於有忠心丶孝心。忠孝難雙全,許世友上將生報效國家,死陪葬慈母。

不忠不孝,既使賣主求榮,明洪承疇也被清朝史官列為貳臣,終生羞愧。

日本侵略者待漢奸視如走狗,76號頭目被無情害死。曰本鬼子情願厚葬抗日烈士楊靖宇將軍。

自古忠孝被同胞敬重,被敵國歎服!

自古不忠不孝被同胞釘入恥辱柱,被敵國不齒。

忠孝是中華高風亮節,不忠不孝是民族叛徒。兩者天壤之別,如泰山與沼澤,如精華與糟粕,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