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以何種方式去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

霍敏亞


不同的哈姆雷特會有不同的想法。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我很榮幸在此表達我的看法。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壇巨匠,其文章內涵深刻且針砭時弊,當我們對文章追根溯源不難可以發現它們就是那個年代的縮影。針對這個特點,我認為可以用一種“代入”的方式去閱讀魯迅先生的著作。

首先是“情景代入”。所謂情景,指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在讀任何一部經典時,最好要先熟悉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將相應的背景代入,會使得著作更具立體感,便於我們宏觀把握作品,同時也為我們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打下基礎。當我們談到《故鄉》,一幅看瓜少年刺猹圖映入眼簾,少年閏土與我在兒時是彼此的玩伴。寒更暑替,當我再次回到故鄉去拜訪閏土時,他變得陌生了,他喚了一句“老爺”徹底地拉開了我們的距離。為什麼會如此?那便得從作品的時代出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於辛亥革命的侷限性,農民仍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的精神被束縛,純真人性的扭曲,使得我與閏土間產生了一道無形的牆。

其次是“人物代入”。人物代入則是要求我們要想人物之所想,體人物之所感。名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主流雖認為狂人是一個典型的象徵形象,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設身處地地進入文中狂人那臆想的世界,去體會他的內心。文中說道“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細細品味則可輕易體會到狂人孤獨無助的感受,那迫害人的封建制度和家庭禮教則是罪魁禍首。因此用人物代入去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容易地撥開雲霧直奔主題。

最後是“思想代入”。思想代入指的是當我們難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是,我們可以從作者本身的主要思想出發,去找尋相契合的點,從而再去衍生其他方面的想法。在《阿Q正傳》中,我們大致知道這是一個青年農民的不幸經歷,我們從中能得到些什麼?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為了喚醒國民麻木不仁的思想,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切入去挖掘《阿Q正傳》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時一大群麻木、自私、冷漠的中國人對於革命有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體現出明顯過客看客心態。阿Q,他曾經作為看客去觀看別人殺頭,到最後自己淪為被看者要被殺頭,魯迅先生用血的教訓告訴世人,他人的今天也許就是自己的明天,給世人一種振聾發聵之感,讓國民麻木的思想漸漸得以解放。

以上為筆者個人見解,若有不當之處,望海涵。


PERCEIVE南絮


應該用鄙視與批判的方式去閱讀魯迅的文章。如果你把魯迅當先生。你也就是魯迅所說的劣等民族了。你心裡會充滿負能量。你會變態。你會視你媽的催婚變成是對你的壓迫。你會把你的懦弱表現為孝心。然後說孝吃人了。你會沉淪在你的陰影裡。你會變得沒有責任,自己家裡有老婆,還到外面玩女人。給自己流氓行徑找藉口。自己是被逼的。玩女人居然還玩自己的學生。道德在那裡。於是批封建的道德吃人。嗚呼哀哉。人不要臉競如此。


吳山野士


讀魯迅的文,首先要了解作家當時所處的環境。

魯迅因為所處的特殊環境,使他的寫作風格趨於隱晦。有些話不能敞開說,有些事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去做,但這並不能讓作家閉嘴,他棄醫從文,因為覺得“腦子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重要”,他要發聲,以批判愚民的統治階級,和一些病態的社會現象,同時也為了給已被“愚民教條”洗腦的普通老百姓指點方向。

他選擇了一條比較艱辛的反抗之路,他對反動統治者橫眉冷對,不懼千夫所指,是個硬噹噹的戰士。但他對老百姓卻低頭俯身,甘作孺子老牛。

作家善於白描,刻意不流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經常明褒暗諷,筆鋒如刀,直戳對手要害。但對家人和同胞卻是非常之容忍,弟弟周作人和他的日本老婆對魯迅得寸進尺百般欺侮,魯迅卻從未做出反抗和回應,只是取了個“宴之敖者”(意思是從日本女人的家裡逃出去)的筆名調侃一下。對待故鄉尖酸刻薄的鄉鄰楊二嬸,也只是在外表描寫中不帶感情色彩地“白描”一下,以表示自己的不喜。

讀魯迅的文,瞭解他所處的環境和他自身的性格特點非常重要,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走近作家的內心世界與他共情,知他苦樂,懂他悲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