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签三遍:重复签约抬头,复工复产也要挤水分

为了显得热闹好看,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3遍;为了上级满意,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越高越好;为了表示重视,高调到企业搞现场办公,事后却啥都没办成……为了给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纾困,有的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做一些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企业失望的蠢事,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正常工作精力,更让企业疲于应付,甚至诱导攀比心理,滋生不实之风,误导各级政府决策。

一个项目签三遍:重复签约抬头,复工复产也要挤水分

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搞重复签约的现象,并非新鲜事。此前也有报道,部分省市招商成秀场,一些项目重复签约“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几千万的投资包装成数亿。如此做法,无疑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然而,最新报道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此类签约现象愈演愈烈”,且一些地方还为复工复产率“注水”。当前正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不管是重复签约现象抬头,还是为复工率达标而弄虚作假,都是为复工复产“注水”,须有足够警惕。

这不仅无助于真正的经济发展,制造的是虚假繁荣,也阻碍上级政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实情的研判,存在误导决策的可能。同时,也很容易催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搞数字游戏、不搞重复签约,反倒可能因为数字“难看”而在政绩考核中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对于正常发展理念的扭曲,不可轻视。因此,越是在经济发展压力相对较大的特殊时期,越要力避各种形式主义的水分。

一个项目签三遍:重复签约抬头,复工复产也要挤水分

事实上,近几年,中央层面明显加大了对经济发展中形式主义的治理力度。不仅对禁止形式主义做法三令五申,一些地方的经济数据也被重新修订。而从2020年初开始实行的GDP统一核算改革,直接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压缩过去地方经济核算中的水分。在此背景下,依然出现签约表演和注水式复工复产,警示对经济发展中形式主义之风还应乘胜追击,有针对性地强化治理力度。

比如,受疫情客观影响,一些地方和行业的复工复产进度仍相对滞后,对此就应充分考虑现实,而不能盲目追求统一的复工复产率考核;同时,推进复工复产,应明确将企业的实际利益放在首位。像一些企业受海外市场影响,订单量不足,若强制要求复工,可能“越生产越亏损”,不仅加剧企业压力,也于实际的经济发展无益。

一个项目签三遍:重复签约抬头,复工复产也要挤水分

前不久,中央对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发文明确,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而重复签约,不顾实际片面追求复工复产率,做的就是“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企业失望的蠢事”。推进有效复工复产,把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就应该从切实杜绝这类“蠢事”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