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如何平衡好獨處與孤獨

愛因斯坦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最終在於業餘時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國人民擁有的“業餘時間”空前之長,朋友圈裡隨處可見各種美食圖片與視頻,“舌尖上的中國”名不虛傳,但也有些人已經“悶”不住往景點跑,結果免不了被攔截......

不工作、不社交、不出門,曾經我們幻想過這樣的生活會是怎樣的一種體驗,能夠享受一個人獨處的空間,但當真正擁有高度的自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不受社會角色、家庭身份的約束,此時,如果你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是否因為弄丟了自己呢?


疫情之下 如何平衡好獨處與孤獨

靜下心來,想一想童年夢想、理想,回憶初心與起點,對比一下眼前,自己是否一直在往目標前行呢?

獨處給予你思考的時空之“廣闊”,也頗為挑戰個人的情緒掌控,很多人害怕“獨處”這一物理狀態變為“孤獨”這一心理狀態。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但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為什麼獨處,變成了孤獨?因為精神不富足。當精神不富足、心靈不夠強大,那麼孤單的體積,相當於房間體積減掉一個人的體積。當精神足夠豐富、心靈足夠強壯,那麼再小的房間,也不會限制人在腦海裡遨遊平行世界。這就是為何名人名言裡有那麼多關於獨處的主題——無論是作家、科學家、哲學家,都需要在獨處時調動腦細胞排山倒海。

我們很多人早已有了獨處的空間,卻不知道怎麼成為真正的自己。如何度過獨處的時光,就決定了如何度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