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在美國有個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天福特公司的電機設備損壞了,整條汽車生產線都被迫停止,公司派了很多工程師和維修人員,都束手無策。

這時有人提議去請著名的物理學家、電機專家斯坦門茨幫助,他在機器上慢慢摸索了許久,在電機的一個部位上畫下一條線,並對在場人員說到:“這裡的線圈多繞了十六圈。”

重新更換好線圈之後,機器果然恢復運轉。經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回答:“一萬美元。”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條線,竟然要一萬美元?福特公司給員工的待遇是月薪5美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工資了,一萬美元相當於一個員工一百多年的收入!

見經理面露難色,斯坦門茨轉身寫下一張賬單:一條線,1美元,知道線畫在哪裡,9999美元。

最後福特總裁不但很樂意地支付費用,還高薪聘請了斯坦門茨。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一條線,1美元,直到線畫在哪裡,9999美元。

再看在職場上打拼的人也是如此,賺錢誰都會賺,但你賺的是“畫線”的那1美元,還是“知道在哪裡畫線”的9999美元?

絕大多的職場人,別說是去賺“9999美元”,就連有沒有這件事都不知道。

大多數人,只看到了“1美元”。

職場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總感覺自己或者某個人明明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升職加薪似乎永遠與這類人無緣。

要說他不過是在假裝努力吧,他還確實能為公司產出價值,只不過付出與收穫有些不成比例,簡單來說就是“苦勞”比“功勞”多得多。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他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個人努力上,而不是工作本身。可以說是很努力的在表演,忽略了工作結果。

比如說領導給你個任務,由於不熟悉,第一次做,失敗了。你第一次失敗領導一般都不會往心裡去。第二次失敗領導可能會念在你辛苦的份上也不會說什麼。但是你第三次還是失敗了,並且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那麼領導就不得不懷疑你的能力了。

咱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並不能說明失敗的次數越多,成功的機率就越大,能從失敗當中得到什麼教訓,才能為以後成功打下基礎。單純的失敗不能帶來任何成長,這個過程是失敗—教訓—成功。

這就像努力與工資的關係,在職場上,不是你越努力,工資越高,而是你努力之後,成長了多少,價值比以前高了多少,然後才是工資能漲多少。

這個邏輯關係很多人都容易省略了中間的成長與價值,把努力與工資當成直接的因果關係,注意力都集中在努力本身,所以就不知不覺地在“表演努力”,好讓別人知道,最後就會導致永遠都在低水平的重複。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單純的失敗不能帶來任何成長

還有一種,就是真的看到了“9999美元”的線,然後很多人就會馬上奮起直追,拼盡全力抓住這根線,但是線終究不是無限長的,多了一隻手就少了一個位置,而且能伸手抓住的空間越來越小,晚來的人就需要一定的本事,才能抓住更高的地方,才有一席之地。

那些沒本事的人當然不甘心,就會在旁邊找破綻,伺機而動。萬一有哪個笨蛋沒抓住下來了,下面的人自然不會放過機會,拼個頭破血流,也要抓住這根線。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這時已經是一句空話,因為他們不是在利用機會,而是在“心急火燎”地隨大流。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領域,只要什麼東西“火”了,立馬就有一大批人“群起而攻之”。他們不會在乎有沒有準備,也不會關心自己有沒有能力,只有一個目的,在底層尋找位置。

而那些有準備的人,根本就不屑於爭奪,早就爬到更高的位置了,即便下面的線可能會在激烈的爭奪中斷了,對他們來說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這時已經是一句空話,因為他們不是在利用機會,而是在“心急火燎”地隨大流

稀缺心態,導致我們只關注與眼前利益,而不去思考未來。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人們對利益有著本能的追求,這沒什麼錯,但是正因為擁有的利益少,需要的利益多,所以就會漸漸改變你的思維模式。

職場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熱衷於“努力表演”的工作者?風口來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心急火燎”地隨大流?

歸根溯源就是在利益上,因為稀缺,導致很多人盲目地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升職加薪,風口來了趕緊跟上,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從而忽略了教訓與準備,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環。

稀缺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中,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它都會牢牢俘獲我們的注意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所知所見,還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

稀缺最大的影響,會使你急於看到成效,甚至在做決策的時候都不經過大腦。

在平日的工作裡,如果老闆告訴你只要把一天的工作量做完就可以下班,而不會再時間上有硬性要求,那麼你肯定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因為自由時間對你來說是稀缺的,所以注意力都會集中在什麼時候能完成工作,而不是關心工作質量如何。

這種急於看到成效的思維模式,會讓你的工作質量大幅下降,老闆甚至會剋扣你的工資。但由於稀缺的存在,你不會去關注這些,只會關注完成工作的時間,這一切的後果,往往等吃到苦頭才後悔莫及。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稀缺最大的影響,會使你急於看到成效,甚至在做決策的時候都不經過大腦。

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盯著問題本身是沒用的。

吉德林法則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管理顧問查爾斯·吉德林提出: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

在職場中誰都會遇到難題,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解決難題的速度決定了你的核心競爭力,只有看清難題的關鍵在哪裡,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來具體實行了。

當你被一堆瑣事纏身的時候,不妨先平定一下心態,把所有的麻煩都列出來,你會發現複雜程度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把難題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便已經解決了一半。

吉爾伯特定律

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

工作中面對領導的批評和同事的建議,不見得是壞事。有人說長道短,是最好的免費饋贈。至少別人在幫助你理清問題,指出不足之處。做人要常懷“空杯”心態,虛心求教,多傾聽別人的意見,會少走很多彎路。

這就好比下棋,對弈的人再怎麼聰明,也不會比觀棋的人看得更清楚,身處在一個體系中,是看不出自己有沒有錯的。

一個人最致命的若弱點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側影背影,最糟糕的習慣就是從來不接受別人意見。

身邊人的瞳孔時刻掃描著你側面背面。能夠跟你說怎麼做,這是對你的善意幫助。你不妨換個角度來逆向思維,就容易理解對方的意見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無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價值

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

掘地蜂效應。

生物學家曾經做了一個實驗,當掘地蜂進洞巡查的時候,生物學家把獵物拿遠1英寸。掘地蜂巡查出來後,會把獵物再次拖到洞穴口,然後放下獵物,再進洞進行巡查。就這樣重複一個動作40多次,掘地蜂拖回來40多次,放在洞口40多次,進入洞中巡查40多次……

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基於基因一種自發式行為,根本不需要大腦的參與。

哲學家丹尼特也研究過掘地蜂,他提出一個更恐怖的問題:“你憑什麼確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我們大腦所做出的任何決策,幾乎都是來自於基因的自發式行為,我們總是會認為是“我”在做決策,理性主導自己,而實際上不過是“自然反應”而已。

查理芒格說:“人類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才能快速發展;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後才能成為高手”。

職場上的學習,不是獲取更多的經驗和信息量,而是要掌握其背後的方法和套路。

回顧我們一年的工作經歷,你是把第一天覆制了364次,還是每一天都進步一點,改變一點,真正活出了365天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