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環翠樓位於奈古山東麓、城市的中心區。自清代建樓以來,逐漸成為一處有著五百餘年曆史的地方名勝,是威海標誌性建築,在威海家喻戶曉,有很高的知名度,深為群眾所愛愛。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清乾隆《威海衛志》載:明弘治二年(1489),欽差巡察海道副使趙齡到威海衛巡查海防,見威海衛城牆倒塌,兵備鬆弛,深感憂慮,嘆曰:“城池倒塌如是,不重治之,後必有大患。”在海防專項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趙鶴齡“疏動太(泰)山香錢數百金”,發動寧海州、文登縣民夫數千人,傾力加固修葺威海衛城。

衛城修好後,威海衛掌印指揮僉事王愷(兼任文登營把總指揮)等“感公之德,捐俸建樓,以示永久”。所建樓臺位於威海衛城西北角城牆上,據清乾隆《威海衛志》載,其“飛簷斗拱,八窗洞達”。登樓可見碧波浩渺於城東,綠翠掩映於四周,樓因兼滄海山川之勝、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環翠”名之。

環翠樓建成後,不僅成為紀念趙鶴齡募資修城的標誌,也成為人們登高賞景的好去處。在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1644-1722),環翠樓歷經風雨,幾度破敗,幾度重修,逐漸成為衛城的重要人文景觀,也是衛城和平穩定的象徵。民國20年(1931)7月,威海衛管理公署在規劃重修環翠樓時,決定整治周圍環境,開闢環翠樓公園。嶄新的樓臺和美麗的公園建成,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徐祖善親作《重修環翠樓記》。民國33年(1944)12月,駐威海侵華日軍感覺在威海衛的統治時日不長,一把火焚燬了環翠樓,公園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此後,環翠樓和公園消失了30餘年。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1977年,威海市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環翠樓,再建環翠公園。新建的環翠公園佔地20餘公頃,以新建的牌坊式東大門為界,分為兩部分。大門以內稱環翠公園,園內建有環翠樓、望月亭、觀海亭動物園、遊樂場、花房和部分服務設施,遍植樹木花草,供人遊賞,環翠樓南北兩側各保留一段舊衛城城牆殘跡,供人憑弔懷古。

2009年,威海市政府啟動環翠樓公園改造工程。改造後的公園,東起統一路,西至古山五巷,南起古寨南路,北至昆明路,總佔地53.8公頃,分為歷史文化展示區、自然體驗遊賞區、民俗風情街區和娛樂活動健身區,主要景觀有環翠樓廣場、環翠樓、環翠書院、盆景園、民俗風情街、山頂會所和古城牆遺址等。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環翠樓:一座樓見證一座城

光陰流轉,風雨變遷。時代的發展為這個城市地標賦予了更多生機活力,環翠樓現在不僅僅是一處歷史古蹟、景觀公園,更是市民休閒園和文化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