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雲南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核心閱讀】以創建雲南省“一縣一業”示範縣為引領,蒙自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構建“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新格局,把小農戶帶入大市場,讓大企業帶動大產業,廣袤的紅土地正釋放出巨大潛力。

春天的蒙自壩子,竟是一派收穫的圖景。憑藉北迴歸線穿境而過的農業資源稟賦,紅彤彤的石榴花、粉嫩嫩的藍莓、黃橙橙的枇杷、脆生生的彩色椒、紅撲撲的西紅柿……各式果蔬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是蒙自人的驕傲和自豪。

一直以來,農業是蒙自一張響亮的名片,但實行了40多年的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繁若星辰”的種植結構,已經不能再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求,問題日漸凸顯。近日,記者走進蒙自,在田間地頭、種植基地,感知農業大縣邁向農業強縣的抉擇與思考——

雲南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日子好過,為啥還要改變?

2019年,蒙自市農林牧漁總產值45.73億元,比上年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萬元,比上年增長10.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300元。然而,這個農業大縣始終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當年就吃上了飽飯。”60多歲的草壩鎮大郭西村副主任李正春依然清晰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包產到戶的歷史鉅變。此後,草壩鄉的農戶就像李正春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終年胼手胝足,從種植傳統的水稻、包穀,到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蔬菜、糧食輪作,小春拿錢、大春拿糧,年復一年收穫著屬於自己的幸福。

但是,米袋足,錢袋未必鼓。李正春有了新的煩惱:“當初為了公平起見,全村把田分成七類,地也分成七類,我家五口人,分了14塊地,最大的不足一畝,最遠的要走幾公里。”

李正春的困境,正是蒙自農業的縮影:一家一戶的“小地塊”難以對接瞬息萬變的“大市場”,粗放的種植、管理模式,也讓農業科技難以推廣。在地勢平整、集中連片的土地上,如何提升土地的產出率、資源的利用率和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如何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的跨越?

市農業農村局果蔬技術推廣站站長李鬆開從事農業近30年,對“天花板”的感受最深,“首先要改變小農經濟模式,實現土地、資金、人力、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升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

2019年,蒙自市入選雲南省創建“一縣一業”示範縣,按照省委、省政府“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工作思路,全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領導掛帥的創建領導小組,設立指揮部,組建四個專班,先後11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指揮部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各項工作。全縣上下凝心聚力,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層層推進。

“‘一縣一業’示範縣創建對於蒙自來說,是推進農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里程碑,在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戰略引領下,蒙自農業將形成新的引爆點和增長點,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蒙自市副市長楊雲鴻介紹。

雲南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規模不小,發力點在哪裡?

提到蒙自特產,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石榴。蒙自種植石榴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久負盛名的“中國石榴之鄉”“中國石榴城”。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蒙自市瞄準市場需求,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為發力點,編制了《蒙自市“一縣一業”示範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在20萬畝區域內,佈局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建設石榴、藍莓的種植區、核心示範區和輻射帶動區,項目估算投資40億元,2019 年完成投資8.5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2.3億元。

在佔地2300餘畝的海升集團吐尼斯軟籽石榴種植示範園中,一朵朵緋紅的石榴花在枝頭含苞待放,樹頂幾排細密的鐵絲將枝條向空中拉伸,樹根處是兩排覆蓋在薄膜下的滴灌管,其間還有雨量計、土壤張力計……這些新式“種法”讓李鬆開嘖嘖讚歎,“起壟、寬行密植、行間生草,正是現代果園所具備的‘三板斧’。”

土地要增效,種地要精緻。公司副總經理耿媛媛的介紹讓李鬆開開了眼界:水肥一體化,園中間種青草,種植更綠色;5.5米行距、1.75米株距,每畝69株,管理更精準;3米樹高、Y字型樹形,利於採收機械化。“園區的軟籽石榴當年種植,第二年試掛果,第三年豐產,屆時畝產值可達1.5萬元,比原來種包穀等傳統作物土地收益增加10倍以上。”

引進龍頭企業,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有高效的生產模式,以高技術含量為核心的高投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

在聯想佳沃旗下的紅河佳裕蒙自藍莓產業示範園,傳感器採集著大棚的溫度、溼度、光照、土壤含水等數據,一臺電腦啟動控制通風簾幕和微噴設備,滿足植株的生長要求,3000餘畝的園區日常用工只需20人左右。公司負責人介紹,園區堅持“全國最優、世界一流”配置要素資源,技術支撐均來自智利、秘魯、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每畝各項設施投入近10萬元。

多年來,蒙自農業想辦而未辦成的事情,在創建“一縣一業”後取得新突破,傳統產業得到優化提升,新興產業呈現勃勃生機。聯想佳沃、陝西海升、雲南綠之源等 20 多家企業落地後,流轉土地2萬畝,帶動規模化流轉4萬多畝,蒙自市按照每畝不低於4000元落實水電路等“五個配套”,共配套資金9000萬元,2019年撬動新型經營主體投資7.62億元。

雲南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蒙自:農業大縣向強縣的邁進

產業壯大,農戶如何獲益?

創建“一縣一業”示範縣既要有超前的規劃和建設,又要求創新管理體制,成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實驗田。工作中,蒙自市堅持“真心誠意招商、真抓實幹落地、真金白銀配套”,企業想要的,千方百計做好服務;企業沒想到的,同樣盡心竭力提前謀劃。市委政府領導前往北京、上海、廣東、陝西、杭州等省內外開展農業招商,為新入駐企業落實項目、水、電、路、資金“五個配套”,通過採用任務、力量、管理、攻關“四個集中”工作法快速紮實推進土地流轉,創造了40天流轉8000畝土地的“蒙自速度”。

草壩鎮大郭西村村民杜霽雲有40多歲,往年開春,她就要收拾行囊到廣州等地打工,自從去年流轉了2畝土地後,她就開始到海升基地上班,除了每年2800元的土地租金外,每天還有110元的工錢,按合同每隔5年地租將上調5%,“空餘時間還可以把在基地學到的種植技術拿來侍弄自家的3畝臍橙,資金變資本、資本變資產、資產變收益,他們說我是職業農民,日子真是好過多了。”

“高效現代農業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避免了自然氣候和市場波動的風險,讓農民嚐到了致富的甜頭,僅草壩今年就有1000多名農民選擇就地就近就業。”草壩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沅峰說。

為了把廣大農戶綁上“產業快車”,蒙自市構建推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搭建“三變三金”產業扶貧新平臺, 堅持流轉土地農戶和貧困戶優先務工原則,通過“黨組織+新主體+平臺公司+職業農民+貧困戶”方式吸收就業人員。每年採摘季共有3500多名村民在產業園務工,年均務工總收入5100多萬元。

雲南網記者 李樹芬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