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作品信息」:

「品名」:魚化龍

「泥料」:底漕清

「容量」:420cc

「藝師」:範夕芳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對龍的崇拜折射出炎黃子孫的精神追求。

龍又是民族發祥和文化的象徵,在民間工藝品種都可以見到龍的形態、龍的威儀、龍的吉祥。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常常以龍為題材,而『魚化龍』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作品。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在民俗民風中有『鯉魚跳龍門』的憧憬和嚮往。

故事出自《三秦記》,

據載:“江海魚集龍門下,登者化龍。”

傳說,黃河上一個山口曰:“龍門”。

因河床較高,水勢沖瀉而下,魚類要遊向黃河上游,很難越過龍門。

凡魚類能跳上龍門,就可以變成龍。明代作家邱浚就有一對著名的楹聯:“誰謂犬能欺得虎,焉知魚不化為龍。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魚化龍壺』引用典故,承載文化,所以成為傳統砂壺中的經典而生命不朽。

『魚化龍壺』的生命力在於積澱厚重的文化內涵。

宜興紫砂自明、清兩朝的興旺和繁榮,直至今天,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

千姿百態的壺藝造型,其創作素材來源於生活,都是採用“擬物造型”的方法,與茶道結緣,與文化聯姻。

傳統的紫砂壺是一種人格魅力的外溢,是人文理想通過壺體造型的寄託,由作品內涵默化出真誠與責任。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魚化龍』就是富有生命的藝術創作,洋溢著靈氣,呈現出祥瑞、祈福的意蘊之美。

『魚化龍壺』以鮮明的立意,闡述魚躍龍門、前途無量的暢想與追求。

這一款式,由唐鳳芝始創,經百餘年依舊不失古意,歷久彌新,是前輩對紫砂文化藝術的一大貢獻,作為技藝楷模,是年輕一代學習和借鑑的榜樣。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民國·唐鳳芝制魚化龍壺

『魚化龍壺』的生命在於傳承獨特的製作技巧。

宜興紫砂製作工藝作為一種富民族特徵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制壺人在長期的時間摸索和工藝改進中,選擇並最終形成的一套獨特的國內僅見的“打泥片、圍身筒”製作技藝。

『魚化龍壺』作為紫砂壺花器的形制範疇,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表現出強烈的個性風格,顯示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和設計思路,使之凝固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文化流派。

從清末邵大亨的,黃玉麟的伯公唐鳳芝的“魚化龍”,朱可心的“雲龍壺”等等,都是壺風樸實穩重、形體優美、光潤內蘊、功夫獨到。

▲清·邵大亨制魚化龍壺

從他們製作的“魚化龍”的整體形象信息來分析,前輩壺藝家的傳統美學理念非常強調以自然為師,尋找新的視角切入。

▲清·黃玉麟制魚化龍壺

儘管『魚化龍壺』的設計形式早已被人們所熟悉,他們依然將龍、魚、雲等物象符號在制壺中高度提煉,變現得惟妙惟肖。

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創造方式,時至今日,還是充滿生機和活力。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朱可心制雲龍壺


範夕芳

摶砂 | 魚化龍 · 範夕芳(含魚化龍壺型詳解)

1971年生於宜興市丁蜀鎮西望村陶藝世家

從小跟隨家中長輩紫砂製作,

後進入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從事制壺創作,

近年學習全手工花貨製作。

2002年創辦維芳紫砂工作室,與業內相對小有名氣,作品深受海內外壺友歡迎。

在20多年的從業過程中基本功紮實,擅長各個傳統壺型製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