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2011年9月6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物聯網應用與標準大會上,我進行了關於物聯網的首次採訪,對象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的風向標級人物鄔賀銓院士,隨後於九月底推出了第一期《物聯網與雲計算》雜誌,此後便開啟了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見證歷程。時間匆匆,至今8年已過,今以一書《臨界點——5G時代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與機遇》來概括自己這8年來在物聯網產業中的見聞與認識,而本文即為該書之總章。


本文略長:

* 從《萬物互聯》到《臨界點》

* 物聯網的技術10年

* 那些不可逆轉的趨勢

* 連接傳統與未來的力量

* 技術探索,永不停歇

* 5G警醒“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傳統產業”的未來


從《萬物互聯》到《臨界點》

物聯網的產業化始於2009年8月,本人2011年9月入行,當時入行純屬誤打誤撞。起因是2010年的某一天,我突發奇想,想要做一種“智能手錶”。出現這種想法的誘因,甚至當時設計的功能,都已經記不清了,只依稀記得“讓戴手錶的人可以被追蹤,手錶裡面主要零件的運行情況可以被實時查詢”。為了求證這種手錶是否可以被製作出來,我搜集了大量資料。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物聯網”這個概念,頓感“就是這種技術”!但是,在深入瞭解該概念後,我發現開發一款智能手錶的難度非常大。因此在身邊朋友的建議下,抱著“等對行業足夠了解並有把握後,再開始做產品”的想法,我於2011年開始從事物聯網媒體,沒想到這一入行就是8年。

或許因為一開始就是抱著“探究行業”的想法,所以並沒有做好媒體,但是卻切切實實地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遷。也正因為如此,從2011年入行到2015年,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理念到應用的落地形態,“被動接受”大於“主動思考”,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2016年寫《萬物互聯——物聯網創新創業啟示錄》的時候,所以《萬物互聯》一書就是以訪談隨筆的方式呈現既有的物聯網從業者們的發展狀況,希望讀者能夠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啟示。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實際上,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最多啟示的或許是我自己。因為《萬物互聯》一書中雖然只收錄了30多家企業的故事,但是在2011到2016年間我們交流訪談過的企業達上千家,當把這麼多企業,這麼多活生生的物聯網“創世”故事放在一起的時候,我開始思考:物聯網真的是未來嗎?為什麼是物聯網?人類社會真的走到物聯網這一步了嗎?物聯網將把我們帶向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各行各業又會在它的指引和推動下如何變革?何去何從?

帶著這些疑惑,這本書出版後,我再置身於物聯網媒體這份事業中時,心態就不止於“披露事實”,更多地是希望“解惑”,希望能為自己解惑,也能為更多地從業者解惑,尤其是2016年後,參與到物聯網領域的人和企業越來越多,使得我的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因此,《臨界點——5G時代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與機遇》一書便是2016年後,我對這些問題,以及對物聯網重新認識和部分思考的承載,希望通過一本書來做一次集中分享。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臨界點》一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過分析社會的客觀發展規律、最近幾十年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新需求,以及電子信息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所帶來的影響,來說明物聯網在當前這個時間點到來的必然性。這也可以看作我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幾個已經萌芽,未來必然發生的趨勢。第三部分則以企業獨立案例的形式,展現了過去10年間中國物聯網產業已經取得的成果。第四部分主要解釋了當前一些主流電子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的關係,以及將如何進一步推動信息科技產業發展。

在自己深陷物聯網產業當中的這幾年,覺得它的每一個發展細節都很重要,比如我們曾經把過去10年的物聯網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而實際上我們在劃分的時候覺得應該更細。但是當跳出物聯網的藩籬,看看外面的世界,會發現物聯網的產業化發展或許連一個階段都沒有走完。比如過去的10年,可綜合為“物聯網技術的10年”。

物聯網的技術10年

在過去我們聯動原素的很多分析文章中,習慣於將物聯網產業從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發展,分為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09—2012年,被戲稱為以RFID為核心的物聯網,因為當時主要的物聯網應用都是基於RFID的。除了“RFID”這個明顯標籤以外,物聯網還有一個特徵,就是“系統孤島”。

第二階段,2013——2016年。期間4G、大數據和AI技術相繼進入商用,同時中國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投入加大,以及智能硬件的爆發,都推動了物聯網進一步的發展。

第三階段,2017—2019年。幾乎所有的信息技術都將物聯網作為其主要,乃至最大的應用場景。首先是2016年6月3GPP宣佈面向物聯網的移動通信技術NB-IoT標準凍結。這標誌著物聯網有了自己的官方通信技術,意味著物聯網在國際上受到了產業界的認可。同時,AI、雲計算、霧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也都相繼在物聯網產業中尋找市場,比如AIoT概念的提出就是力證。除此之外,

2018年,區塊鏈在數字貨幣市場上遭遇重創,開始在其它領域尋找市場突破口,大部分區塊鏈從業者都開始向物聯網靠攏。

但是如果跳出物聯網圈子,我們會發現物聯網的從業者都來自IT和通信兩大圈子,甚至連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傳感器圈子中,都有很多人並不真正瞭解自己與物聯網有什麼關係,甚至什麼是物聯網,更別說廣大的非電子信息科技類傳統行業。

因此可以說,在這10年間,物聯網產業所完成的只是底層技術的磨合和廝殺,以及技術邏輯如何服務應用邏輯的部分探索。技術間的廝殺比如Wi-Fi和Zigbee、LoRa和NB等等;技術如何服務應用,比如早期的項目型,到2016年後的平臺化等;企業間就不說了,皆是因為僧(技術方案企業)多粥(物聯網應用企業)少引起的。所以有時候看到一些同類企業“還未狹路相逢,便已刀光劍影”,就覺得無奈。

當然這段時間也並非是“戰而無果”,起碼取得了三個方面的成果:1)奠定了物聯網應用的基本技術邏輯;2)探索出了物聯網應用的一些商業模式;3)形成了基本的物聯網產業格局。這些同時也為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那些不可逆轉的趨勢

多技術融合

關於物聯網的技術邏輯,從物聯網產業化伊始,就有三層架構的物聯網技術路線圖奠定了基調,但是接下來10年間的技術發展似乎是超出了大家一開始的想象的。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物聯網的技術演進路徑

當然並非在所有環節中,所有技術都要使用,而是選擇適用於自己應用需求的技術。2020年後,這些技術會有新的演進,比如在傳輸板塊肯定會有5G加入,在應用的展示形式上,AR/VR等形式會不會擁有一席之地?

硬件智能化

這裡所說的硬件是一個泛指,泛指物質資料。關於硬件智能化應該是一個無需再提的“人類共識”。第一步肯定是物質資料聯網。在物聯網時代,一個物質資料只有聯網後才可能稱為一個物聯網應用的組件,比如共享單車中的自行車、無人售貨機上的商品、抓娃娃機等。然後智能的意義可能就有更多的層次,比如物品可以被人遠程操控,機器與機器之間可以相互操控,機器可以自我學習等。

商品服務化

大概在2018年的一個商業論壇上,國內經濟學家許小年曾經提出:商品服務化是後工業時代的一個明顯標誌。而今天我們的社會確實進入到了後工業化時代,所以就出現了物聯網這樣的手段幫助我們大規模地實現商品服務化。比如共享單車、盒馬鮮生等商業形態的出現就是具體體現。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商品服務化價值區間

未來所有的物質資料都會帶有服務的屬性,所以所有的物質資料都會在“服務收費+硬件免費”和“硬件收費+服務免費”這個區間內提供給客戶,中間狀態有可能是“服務收費+硬件收費”。

企業平臺化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以“平臺化”的方式來進行運營。平臺化的方式最近幾年在商業場景中已經比較常見,比如目前的一些互聯網巨頭,還有新出現的O2O類商業案例,如瑞興咖啡、喜茶等等。並且經歷過“物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人一定知道平臺化的模式也已經襲入技術圈。因為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你有單一力量是不容易制勝的,產品、技術、人才、資本缺一不可。同時,由於工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的發展,讓產品、技術和人才的門檻都越來越低,並且網絡的發達,將相關企業都拉到了同一個平面上,同一個維度進行競爭,這時資本在商業發展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而資本不會對“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模式感興趣,而平臺化這種能夠讓企業快速規模化的模式當然是上選。所以未來想要“擁香獨自開”的企業,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企業定位不同對不同能力的需求不同

物質資料無停歇流通化

最近幾年網絡上流傳著某互聯網大咖說的一句話:數據是第一生產力。不管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數據的重要性已經一步步凸顯出來,比如互聯網公司通過用戶的網絡瀏覽數據精準地推送廣告;通過採集手機的位置數據,推送周邊服務;工廠裡通過數據來控制生產線的自動化生產;共享單車通過分析人流量來決定各個投放點的單車投放數量,以及追蹤單車運行軌跡等等,所以這些年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對數據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人類、機器,以及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料聯網後,留下的數據痕跡的增多,物質資料在供需雙方之間的流通過程中,將趨於“無停歇”,因為每一個環節都是精準測算的。

當然這些並非物聯網時代的所有發展趨勢,更多請參看《臨界點——5G時代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不過書中以及這裡提到的都是會普遍發生的模式,不是針對某家企業或者某一行業的具體趨勢。

連接傳統和未來的中間力量

目前大家提到物聯網,最大的疑惑就是沒有龍頭企業出現。我想說的是,因為物聯網還沒有真正爆發,因為應用端並沒有覺醒,所以技術端只能乾等。但是這並不代表過去幾年物聯網的發展就沒有成果,因為10年的磨礪,已經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技術方案商,以及一些應用服務商,《臨界點——5G時代物聯網產業發展趨勢與機遇》一書中就收錄了幾家“成果企業”,姑且稱之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力量”。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機智雲:國內最早從事物聯網應用開發平臺的企業,並且無論行業怎麼變換,一直朝著開發平臺這個方向深耕,目前基於其平臺開發的物聯網應用品類超過1萬種,我們私下都稱之為“物聯網創業者”的希望承載者。

Top Smart:可以稱之為目前國內智能眼鏡品類最全的ODM廠商,並且一直堅持探索AR/VR,智能眼鏡的行業應用之路,即便是在AR/VR投資最火的時候,都沒有浮躁過。AR/VR被認為是5G的最大應用場景,所以5G的到來,對一個已經做好準備的企業來說將是怎樣的機遇?

徐工信息:徐工信息是中國重工機械巨頭徐工集團的子公司。它的成立就代表著徐工集團這樣一家大型傳統企業,擁抱信息科技的探索。隨著它的發展和壯大,今天它在信息科技界也擁有了一席之地。當以物聯網為代名詞的全面信息化時代到來後,它會成為”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傳統產業“的典範嗎?

UIOT超級智慧家:智能家居被認為是消費級物聯網的最大市場,所以手機、互聯網乃至電信巨頭都紛紛進入。而目前能在同一個圈層中進行比拼的智能家居企業,除了小米、海爾、華為之外,創業公司中只有一家,就是UIOT超級智慧家。他們有共同點,就是都敢開直營店,但不同點是,UIOT超級智慧家是唯一一個不賣單品,只賣系統的。

高新興:高新興是我花了最多的時間去研究的一家企業,但是最終的文稿卻是最不滿意。因為這確實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但是我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定位來展現其優秀。直到最近我突然悟出,它就是傳統產業與信息科技間的最佳連接者。雖然其服務的領域一直在變,但是其業務形態從未改變,並且能夠順應技術潮流,實時的將最新技術融合到自己的產品中,服務於用戶。

米尺網絡:其實我一直希望用”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來描述米尺網絡這家公司,但是被其創始人給否決了,他的理由是,他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到極致。但是米尺網絡代表了未來很多技術方案商都會走的路,就是在細分領域不斷深耕,做到極致。

明牛雲:平臺化未來企業的主流運營模式,不過目前在技術類企業的範疇內,主要的平臺化模式是“聚合”,就是將多種技術整合,然後包裝出一些標準模塊,以滿足應用的“搭積木式”開發。而明牛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模式,姑且稱之為“分化”吧,就是將工業物聯網應用開發中需要的主要技術,以工具的形式加以包裝,然後嵌入到其它平臺上。明牛所代表的也是未來一部分技術方案商會選擇的路徑。

除了以上這些企業外,書中還以穿插案例的形式提及了其它十幾家企業的故事,如海爾、西門子、朗坤、雲洋科技、興普智能、華為、RT-Thread、瀚雲、拼多多、寄雲、Tree-OS、中加物聯網與區塊鏈研究院等等。

5G代表了國際通信組織繼NB-IoT後,對物聯網更全面的支持,因此,如果5G的全部標準能夠如期在2020年凍結,那麼物聯網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屆時,物聯網技術方案商也將迎來真正的“戰爭”。

技術發展,永不停歇

前面講到過去的10年,對物聯網來說是技術的10年,而物聯網實際上是對多種技術的整合應用,所以“物聯網的技術勢力”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商”範疇,只是“被集成者”從原來的電腦+2G/3G、財務軟件、辦公軟件、生產軟件等等,變成了電腦、手機、Pad+4G/5G\存儲雲、計算雲、應用雲(App)、AI、區塊鏈等等;同時,系統的交付方式也從原本的“項目型”走向“平臺化”。當然,並非所有企業都是“技術集成者”,只是很多“應用型”的企業也是一種“技術範兒”。

除了物聯網之外,雲計算、AI、區塊鏈、傳感器、通信等等皆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在這10年間,這些技術不僅進行了相互融合的探索,而且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都形成了格局。比如雲計算產業中,公有云有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華為、百度,創業公司UCloud、青雲、七牛雲,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混合雲、私有云,以及雲運維企業;AI領域中,除了綜合型的科大訊飛、阿里、百度等,語音技術方面有小i機器人、思必馳、雲知聲、捷通華聲等,機器視覺有曠視科技、寒武紀、商湯、地平線等。

不過目前出現的格局,基本都是在資本比拼下產生的,而不是市場較量中產生的,所以未來孰是孰非,不可妄論。更重要地是,技術的發展不會止步,所以真正的格局應該到物聯網應用大規模爆發的時候,才會有定論。

入行物聯網8年後的自白——物聯網的已死與重生

5G警醒“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傳統產業”的未來

首先聲明一下,這裡所說的“傳統產業”並非僅指過去及現在已經從事傳統業務的企業,而是包含未來新成立的欲從事傳統業務的企業。

大家提到5G都會說:它是一項賦能技術。我想雲計算、大數據、AI、區塊鏈等技術聽到後,肯定會說:誰還不是呢?因此,我始終認為:5G對各行各業的“警示作用”遠遠大於其“賦能作用”。

自從2018年6月5G NR SA(新空口獨立組網)標準完成後,5G的熱度就一路暴增。2019年,“5G”已成為信息科技圈最熱的名詞,甚至可以說5G的熱度已經溢出了信息科技圈,蔓延到了產業的各個角落。通信行業在談5G,工業在談5G,農業也在談5G。同時,5G也被一些機構預測可帶動數十萬億元的直接和間接產出。2019年末,在北京舉辦了“世界5G大會”,這種過去的1G、2G、3G、4G從沒有過的待遇,更是彰顯了5G的“產業地位”。

然而,作為一個物聯網產業的從業者,在用8年的時間觀察了物聯網,及其相關的技術變遷後,只能說: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的信息技術取得了突破時,必須透過其表面的熱鬧,去看它的如何落地的本質。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5G的里程碑式歷史地位:與以往的1G、2G、3G、4G主要解決以人為核心的通信和聯網問題不同,5G開始解決萬物互聯的問題。因此,5G的關注群體更加廣泛,同時也將影響到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這也正是5G對於物聯網來說的重要性所在,5G提出的三大應用場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中,有兩個可以被認為是針對物聯網應用而提出的,這說明物聯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官方認同。雖然沒有5G前,很多物聯網應用採用2G、3G、4G照樣運行,但是都沒有5G這樣的官方支持來的讓人心安。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通信技術的發展不會止於5G,未來肯定還會有6G、7G、8G等等;5G針對萬物互聯制定的標準也不一定最佳標準,就像3G催生了移動互聯網,但是4G才是真正地支撐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繁榮。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認為5G對各行各業的警示作用遠遠大於賦能作用。此外,最近十年,尤其是在互聯網產業極度繁榮之後,大家基本上已經意識到了信息科技在各行各業的地位,都從從屬和依附變為了主導,但是意識卻沒那麼強烈,而5G所代表的未來通信的質變:從解決“人人互聯”到解決“萬物互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當頭棒喝,讓每一個人,尤其是傳統產業的從業者,都真正意識到未來由信息科技帶來的變革,從而重新定位自己以順應趨勢。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也只有傳統產業能夠覺醒,物聯網應用才有機會大規模爆發,物聯網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畢竟,我們再怎麼講“信息科技賦能傳統產業”,也不能拿AI當飯吃,拿5G當衣穿,拿雲當房住,只是說它們能夠讓傳統業務更好地服務用戶。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傳統始終不覺醒,最終被“新來的”取代。總之,就是物聯網產業的爆發在“傳統產業”身上,但不一定是“傳統企業”身上。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不可以將物聯網從整個信息科技的發展中割裂出來,它只是整個信息科技進程到了當前階段的一個代名詞。而在它到來後的階段,信息科技在各行各業中的主導地位將愈加明顯,我們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正式進入信息社會,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將會在數字世界的指導下運行,而我們當前正處於這種變革的臨界點上。同時,單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微觀層面來看,整個產業也開始從技術主導向應用主導過度。這也是本書為什麼叫做《臨界點》的原因。當然,接下來物聯網產業是否能夠“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還要看傳統產業如何覺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