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家長怎麼做會更好呢?

衣衣布舍43


首先,“管教”這個詞,就會讓孩子更叛逆。好孩子絕不是“管教”出來的。

管教是家長站在權威的位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真正和諧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的。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ta就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而不是家長的附屬品。

當家長以權威的姿態來對孩子說教的時候,就已經把孩子推開了,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第二,家長自己也說了是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自我概念的發展是,有別人先肯定ta,ta才會間接肯定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來自家長和老師的肯定而非管教。

第三,青春期認知發展的特徵是,

  1. 思考的自我中心化。
  2. 認知發展進入“形式運思期”:可以做多層面的思考與判斷;開始思考未來;可以根據更現實的方式來思考自己與其所處世界。
  3. 思考判斷力尚未成熟,過度理想主義。
  4. 身體像大人了,但心智遠沒有大人那麼成熟。

青春期情緒發展的特徵是,

  1. 負面情緒類型為主,情緒反應強烈。
  2. 說話陰陽怪氣、脾氣差、態度不好,容易引起父母的誤會或指責。
  3. 抗壓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消極、悲觀、憤世嫉俗。
  4. 情緒表達比較直接,給人口無遮攔講話難聽的感覺。
  5. 意見不合貨沒順他意,容易與人衝突或爭吵。

以上,如果父母老師可以瞭解青春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要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或許就可以多理解孩子的行為感受,從而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


心理諮詢師Elaine


作為中學教師,當了多年班主任,談一談我的看法。我們是過來人,也有過叛逆期,深知對孩子的叛逆處理不當會給孩子、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危害,以致孩子不能成才、家長悲傷、學校被拖累、社會被危害的惡果,家長必須探索孩子叛逆期的處理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會出現叛逆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家庭環境不好、家庭教育不當,有的家庭父母、父子、母子、兄弟姐妹關係不和都會造成孩子的叛逆,而且這要佔絕大多數。

第二,在校期間,特別是到了初二、初三正當孩子的生理逐漸發育時,叛逆期就隨之而來了,但由於學校老師忙於升學壓力,急於提升學生成績而忽視叛逆的事情,沒有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和關心幫助,也沒有和學生家長溝通,造成孩子叛逆。

第三,部分孩子受所處社會環境因素影響,而家長及學校聽之任之,孩子經常接觸不良人群,經常與不三不四,不男不女的人攪在一起,導致與家長吵架鬥嘴,甚至打架,長期曠課,從不完成作業,成績直線下降,經常到社會上鬼混,打架鬥毆。

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該用包容、理解和關心愛護的心去對待和處理,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多與他們溝通,多談心並進行心理輸導,取得他們的信任,那麼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具體該怎麼辦呢?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積累多年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抓早抓好

孩子叛逆期初期應該通過家庭教育進行調整和處理,這樣會有緩和一些,千萬不能讓事態擴大了,讓學校和社會上都知道了,孩子年齡小又不理性,會使孩子掉入叛逆的深淵,後續處理會愈發艱難。家長們應該注意這種週期會比較長,我們家長要有耐心和學習處理叛逆的能力,我們家長也應該多看多學處理技能,甚至可以到專門學校培訓,因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應當負第一的主要責任,千萬不要推給學校。

二、學校管理和教育應重視

學校不能僅因為重視升學率而輕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這兩個方面並重才能有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師要用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孩子,教會他們如何自主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只要孩子能自己學習知識而且成績又好時,他們的興趣會轉移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來,叛逆行為會減少;另一方面對基礎不好有叛逆的孩子只要我們老師認真為他們考慮的,把他們當朋友,向他們敞開心扉,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多溝通,多進行心理輸導,最後孩子們可能會明白老師的苦心,那樣就不會出現敵對思想敵對情緒,也就不會排斥學習甚至肯學習了,這樣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之後老師的作用就是輔助輔助,在他們即將走彎路的時候拉他們一下,使孩子的叛逆制止於盟芽狀態。

三、政府進行社會壞境的治理

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必須政府出面進行干預,電視臺、電影院、網絡媒體等應當用正能量的東西佔據主陣地,杜絕黃、賭、毒及帶情色的、暴力的影視和文字。只有這樣,社會上的老百姓的三觀才會正,成人的三觀才會正,孩子們在社會上受到的不良汙染也少了,孩子的叛逆肯定會減少。

孩子既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我呼籲家庭、學校及政府應該把中學生叛逆期的教育及管理放在首位,早重視早預防,特別是希望政府出面整肅電視臺、電影院、網絡媒體,讓公安機關整肅社會上的一切不良風氣,才能標本兼治。


獨寒老師


老規矩,先找關鍵詞:叛逆期、孩子、家長、管教。

1. 叛逆期。其實嚴格上講,這只是我們扣在孩子頭上的帽子。本質上講,是孩子在成長過程過的煩惱(我們都會經歷這一段,只是呈現形式因環境、個人原因不同罷了),這個時期,說”青春期“或”成長期“更合適;


2. 孩子。這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身體在快速發生變化,比如,男生長鬍須、喉結凸顯、遺精、說話變聲等等;女生乳房長大、初潮等。面對身體出現的這些變化,還在們也有苦惱,也會有情緒的釋放(大聲說話、發怒、生氣、迴避家長等等)。若這個時候我們給予更多的陪伴和引導會更好;

3. 家長。對於家長來說,青春期留給我們的印象,已經是漸行漸遠,現實被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各種事件填充,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或多或少的缺失了關注。

4. 管教。建議換成”陪伴“和”引導“,會更好。我經常和身邊的朋友、我的來訪者分享兩個觀點(普遍也非常認同)

a. 適度的角色轉換。在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暫時拋開戶口本上標註的關係,把親子關係設想成兄弟姐妹,放低自己原本家長的身段,像孩子一樣思考,認真傾聽,好好的說話,和諧的相處。

b. 都需要學習。在我們的生命裡,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是第1次也是唯一1次做他們的家長;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第1次也是唯一1次做我們的孩子。既然都是第1次,都是沒有經驗的,既然是沒有經驗,與其跌跌撞撞的摸索、耽擱,還可以一起學些,相互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