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表達了什麼意思?

揚光66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表達了老子的無為思想。

無為思想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通篇多處都以無為思想為主旨。

下德不失德,說明下德的心中有德,這個人心中的德並不是真真正正的德。只是俗世的一種觀念,所以是無德。

上德不德,說明上德的心中沒有這個世俗觀念中的德,一切作為都體認自然,所以才是老子認為的真正的德。

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可見世俗中的這個德,並不是恆長之德。

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前世俗中人們認為不德的反而是德,反之亦然。

比如古代女性的三從四德,到現在的婦女解放。對女性道德標準的判斷可能截然相反。

所以仍然抱持古代的思想,在現代看來只能是不德。

而唯有不以這種世俗之德行事,才能稱得上是大徹大悟的上德。

所以老子講無為,一切體任自然,依道而行,不以心中之德而行。這也是老子為什麼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可見上德心中是沒有那個世俗的德的。

以上是自己的拙見,歡迎評論,一起探討學習。



短評社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就是大道至簡,無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以人的修養,高尚的德行來左右自己的行為。一切都如同自發的本能行為,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人品素質底下的所謂"下德"的人是在政令,刑法約束下,守住"德",是不得以的被動行為。儘管沒有違背禮法規則,從而失德。但是,他的本性和內在的人品素質是不具備德行的。

司馬遷在《酷吏列傳序》指出: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這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以"禮"治本,而以"法"治表。

由此可見,上德與下德的區分就是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以"德"(仁,義,禮,智,信)教化人民,還是以刑法,政令治理人民。也就是: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彩雲飛翔


題主您好![祈禱]

我來回答您的提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並不說自己德高,不到處吹噓,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沒有多少德的人,怕說自己沒有德,如果誰說他缺德,他就要與誰拼命,罵別人,甚至於打別人,所以這種人實際上是沒有德。

《道德經》在這講,真正有知識的人並不誇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並不吹噓自己的道德水平高,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

愛誇耀的人,實際沒有多少知識,經常吹噓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這實際上是沒有多少德的人。

我們在日常接觸中,從辦事、言語行動中,那個德的層次就表現出來了,德的高低都可以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學有德的,也要做個有道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