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我們看每個朝代,都會有皇權和相權的對抗,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處死,宰相這個職位就在歷史中消失了,皇權也到達了頂峰。

當然,皇權的集中必然導致的一個結果,那就是皇帝的身邊的人必然要攬權。攬權的人在明朝一共分兩波,第一波是內閣大學士,後來長江後浪推前浪,出現了第二波宦官弄權。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內閣大學士的“票擬”

內閣大學士,原本是皇帝身邊的秘書,官級只有五品。這些人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對皇帝的話進行筆錄,或者擔當皇帝的顧問,那時決策權尚在皇帝,行政權也還在六部尚書手裡。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隨著新皇帝都很年幼,皇帝也越來越懶,沒有那麼多精力管事。這些大學士的權力就越來越大,乾脆直接兼任了六部尚書,官級達到一品。當時一切奏章,內閣大學士看完後,寫出幾點意見交給皇帝,稱作“票擬”,皇帝看完再用紅筆進行“批紅”,然後再下發到六部。於是,皇帝與內閣之間就用“票擬”進行溝通了。

但是明英宗之後的皇帝,更加懶惰,他們連紅都不想批了,而私下交給太監“批紅”,這就出現了大問題。

宦官“批紅”弄權

宦官如何一步步獲取權力,靠的就是“批紅”。在皇帝和內閣中間多了一群太監,內閣提交“票擬”,太監直接“批紅”,皇帝不管不問,太監就這樣成了真皇帝。內閣要幹什麼事,需要先巴結太監,本是皇帝的顧問,成了太監的顧問,這就是明朝腐敗的政治。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皇帝,批紅的權力就在太監呂芳手中了,掌印太監批上紅、蓋上印,彙報一下就可以直接下發。有一次海瑞呈上奏章,呂芳直接不彙報就擅自批紅駁回,在嘉靖嚴密的掌控下尚且如此,未來的皇帝更是束手無策了。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嘉靖帝雖然20多年不上朝,但他有極高明的權術手段,通過掌控太監集團,以太監掌控群臣、制約群臣。但後來的皇帝就沒有嘉靖那麼高明瞭,權力也一步步被宦官們侵蝕。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當然,以朱元璋的目光之長遠,在設立司禮監這個官署時,就想到了會有宦官專權的問題,他在皇宮掛了一塊鐵牌,刻上“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但他卻沒想到,這塊牌子最終被權力逐漸膨脹的太監自己拿掉,鐵牌拿掉後,太監的權力便更加無法約束了。

大明王朝的“票擬”與“批紅”,終致宦官弄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