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力

鞏固、增強、提升、暢通——

2019年,中國經濟將向何處發力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八字方針”有哪些新內涵、新要求?今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如何貫徹好“八字方針”?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2019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力

西藏立體交通網絡展新顏 新華社發

2019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力
2019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力2019中國經濟向何處發力

  1、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

【鞏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2015年,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明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近年來,隨著“三去一降一補”的推進,我國鋼鐵、煤炭等行業運營情況有了明顯好轉。據統計,2018年前8個月,我國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行業實現利潤分別增長80%、17%、150%、41%。

“從實施效果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但伴隨外部環境的變化,加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身發展的不平衡,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也逐漸出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王一鳴表示,在去產能方面,雖然煤炭、鋼鐵行業淘汰了一大批落後產能,但並沒有完全除去,特別是國有“殭屍企業”仍面臨債務處置問題,債務處理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在去庫存方面,三四線城市的購房者中有相當多的中低收入群體,居民槓桿率迅速上升,這對消費產生了明顯的擠壓效應;在去槓桿方面,由於採取的政策力度比較大,短期形成了政策的疊加效應,對金融市場形成了一定衝擊;在降成本方面,減稅降費措施的效果仍有待提升;在補短板方面,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

“這些結構性問題根本上是體制性問題,背後主要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問題。”王一鳴建議,要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重點加快處置“殭屍企業”,制定退出實施辦法。

另外,專家指出,2019年,在降成本方面,除了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繼續降低融資成本外,通過體制改革降低制度成本將成為“重頭戲”;而在補短板方面,將重點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2、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增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印發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標誌著我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徐善長表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後,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混合所有制企業,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一視同仁,享有同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待遇,實現“規則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有利於打破各種形式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將“剩餘決定權”和“自主權”賦予市場主體,實現“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

這是我國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數據顯示,2018年1至11月份,我國新登記企業數量日均達到1.81萬戶,保持較快增長。

那麼,今後應如何繼續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要完善產權制度,形成包括所有權及其派生的使用權、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等完整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同時,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在資金、勞動力、土地、科技等要素配置中,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要通過產權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好發揮決定性作用,使競爭在企業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中發揮主導作用。

另外,有專家指出,民營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市場主體和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要切實保障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讓其安心成長。

3、提升產業鏈水平

【提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提升產業鏈水平,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

工業和信息化部資料顯示,我國製造業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製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成為全球製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之一,但在部分產業鏈條中的某些環節依然要依賴進口。

專家認為,當前,提升產業層次,尤其是解決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迫在眉睫。我國應主動把握新機遇,在開放的環境中推動自主創新,補上核心技術等發展短板,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要加強重大技術裝備補短板,這是一個增長速度很快的龐大國內市場。大力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適度超前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支持首臺(套)示範應用的招投標、政府採購等政策措施。

“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何立峰指出,要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一批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引導和支持土地、金融、創新、人才等要素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集聚,促進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特別是要推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製造業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提供中長期資金供給。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緝慈認為,產業集群降低成本的效應在我國體現得很充分,但促進創新的效應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通過集群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是促進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很重要的一步。

4、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暢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面對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國經濟發展任重道遠。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說,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目前仍不夠完善。發展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需要解決一些難點和焦點問題,比如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國資國企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等。

“我國經濟增長的潛能要由過去的‘爬高山’轉向‘填窪地’,‘窪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效率窪地’,另一個是‘分配窪地’。”劉世錦說,在“效率窪地”方面,首先要在城鄉之間把土地、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相互打通。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要進一步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

“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楊偉民說,國資國企改革要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要營造法治化制度環境,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科技體制改革要賦予職務發明人科研成果應有的知識產權,允許科研成果市場化轉化等。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2019年,只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保持定力、迎難而上,我國經濟必將不斷釋放出發展新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17日 11版)

[責編:徐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