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無人值守停車場普及,停車企業應做好哪些準備?

2017年是無人值守的發展元年,從零售行業開始,無人值守便在各行各業遍地開花,應用場景包括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無人餐廳、無人酒店、無人倉、無人駕駛等等。不知不覺中,"無人化"已經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更迭,設備智能化運營、網上便捷支付的實現,加上減少人力成本投入、提高運營效率、增加服務密度等需求日益旺盛,停車行業的停車場無人值守解決方案應運而生,並迅速得到推廣應用。

無人值守停車場解決方案依託先進的軟硬件產品、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支付+人工智能"為停車場提供集中化服務,從而達到降本、增效、創收的目的。通過深入分析停車場業務,其痛點主要包括:

通行效率低:進出口車輛識別、現金/刷卡繳費等程序繁瑣,導致通行效率低,且極易引起交通擁堵;

人工成本高:對於傳統停車場,崗亭多采用人工記錄、手動控制抬杆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員工作量大,車流量大的情況下,一個人無法兼顧,甚至需一個崗亭2人x3班的人員配置模式,即便是車牌識別管理的停車場,每個崗亭仍需至少配置一名管理人員24小時值守,人工投入大,成本高;

車主體驗差:傳統取卡式進出停車場的管理方式,存在進出口等候時間長、支付操作繁瑣、車位信息獲取及車場尋車等各項服務體驗差等方面問題,即便是出入口實現了車牌識別,但對於支持多種繳費方式、多場景車牌識別、便捷尋位、一鍵呼叫等多種需求,仍缺少一個綜合解決方案,車主難以實現便捷停車,停車體驗仍舊不佳;

缺少應急管理手段:傳統停車場一旦崗亭電腦故障、宕機或設備故障,車場無法進行智能判斷與應急處理,常會導致停車場運作受阻甚至癱瘓。

一套完整的無人值守系統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通常來說,有八個組成部分:首先需要一個統一的智能管理中心,它在整個無人值守系統中扮演著系統大腦的作用,彙總收集各類型智能終端採集的數據,通過對各種場景的判定和協同調度,以實現對設備、車輛、支付、服務的整體監管;其次是智能停車場管理系統,通過與交易系統、監控系統、終端採集設備、移動監控終端數據連接,為停車場提供精細化運營管理平臺;再次是雲控管理平臺,通過系統智能診斷與分析,快速響應並處理無人值守車場發生的問題;第四個是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在無人值守的場景下必須通過多樣化的支付方式,並且支持無牌車的進出場支付;第五是全智能卡口系統,通過智能終端對信息的採集來實現車牌識別、車輛檢測、設備預警,快速完成卡口的進出抬杆,提高通行效率;第六是智能實時預警系統,實時監控設備狀態,及時應對停車場斷網、斷電的異常情況;第七是移動監控管理終端,應對停車場現場發生的緊急故障;最後是車主移動端服務系統,包括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各種渠道​方便車主繳費。

停車場的無人化主要體現在車輛進出停車場時,能自助完成車輛識別、抬杆、繳費、以及應急處理等操作。其工作流程包括進入停車場時,系統識別車輛,並自動抬杆;停車完成後,車主可在車場內通過各種支付方式完成支付;駛出停車場時,已繳費車輛直接離場,未繳費車輛付款後離場,如已開通無感支付,則在後端自動扣費。車主可實現在無人為干預的情況下,通過智能的管理系統,不停車、免取卡、便捷的進出停車場。可以說,無人值守是目前提升停車場管理效率與車主體驗最優的解決方案。

無人值守停車場技術從2017年爆發式發展,截止目前,已經走過了兩年的歷程。面對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無人值守解決方案,其市場需求、技術成熟度、未來趨勢等仍需要客觀、前瞻性的分析與判斷。

市場需求:無人值守真的適用於所有場景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停車場對無人值守的需求點不同。從停車場的容量規模、停車吸引強度、服務考核要求等方面進行細分,可以將停車場簡單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容量規模、吸引強度較小,無服務考核要求的小型停車場,比如小區、單位、學校等區域停車場,這類停車場存在降本增效的收益可能無法覆蓋無人值守系統的投資成本、管理方動力不足的問題;第二種類型是容量規模、吸引強度中等,對服務有一定要求的中型停車場,比如大型小區、寫字樓、商場、公園、圖書館等區域停車場,該類型的管理方亟需降低人力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對服務考核要求不高,應該是無人值守的主要目標群體;第三種是容量規模、吸引強度較大,停車場服務要求高的大型停車場,比如大型交通樞紐點(機場、高鐵站、口岸)、醫院、體育館、商業綜合體、高端寫字樓等,這類停車需求巨大且交易頻繁的停車場,系統一旦故障,極易造成交通擁堵甚至癱瘓,因此它們一方面需要通過無人值守提高車場運管效率、體現停車場的現代化管理;另一方面,對完全無人化訴求不高,本地部署客服的訴求大。由此可見,不同的場景,無人值守的適用性各有不同,制定解決方案時,不能一味地追求雲客服、智能預警等大而全的解決方案,而是需要根據細分市場具體的需求特徵、量化評估系統效益點,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推進無人值守停車場普及,停車企業應做好哪些準備?

技術成熟度:無人值守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雖然說停車場無人值守場景相對簡單,車輛標識、支付手段、檢測設備等技術相對成熟。但在人、車、設備交互的複雜場景中,無人值守系統的報錯率仍然較高。雖然視頻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率達到99%以上,但在具體的停車場景中,識別率容易受天氣、光線變化的影響而降低,而且車牌識別只是簡單的號碼識別,對套牌情況無法辨別,這個漏洞極易引起信用危機。隨著ETC的普及,如何將ETC識別和車牌識別結合,採用多模識別、優勢互補的思路,把ETC讀到的加密車牌號與攝像機識別信息兩種識別技術進行很好的互補,這可能是下一步破解車輛識別率低的有效方法。另外,道閘、攝像機、車牌識別一體機、通道機、觸發/防砸地感等設備,由於磨損、環境影響導致現場設備故障,也容易引起出入口交通擁堵。車輛準確標識、設備正常運轉是無人值守停車場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的技術應用和硬件產品質量尚存不足,通過有人值守,增加稽查和人工客服補充方案治標不治本,本質上只是人工轉移而非人工減少,而且車主停車體驗不佳。提高複雜場景下的車輛標識度率、降低設備故障是無人值守停車場推廣必須跨過的難關。

推進無人值守停車場普及,停車企業應做好哪些準備?

未來趨勢:無人值守僅僅是最大化的替代人工管理嗎?

在無人值守產品和技術日趨成熟之後,未來停車場無人值守將逐漸成為主流,但是,無人值守的發展目標僅僅是最大化的替代人工管理嗎?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無人值守的無人化程度反而效果不佳,一方面,僅提升車場運營效率產生的效益,仍不足以說服管理方積極推進停車場的無人化管理模式,進而發揮無人值守的效果;另一方面,由於車場現場管理人員缺少,對於照明不足、停車需求較少的車場存在安全隱患,為了保障停車場安全仍然需要增設值守人員。在推廣無人值守停車場過程中,可將停車場的管理功能向停車相關服務的載體轉變,打造圍繞車場展開的服務場景,在線上、線下佈局車後商業服務。利用停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通過提高停車吸引強度、停車行為特徵分析,實現精細化運營、廣告投放、車場招商引資、車主APP運營等多渠道盈利,而無人值守系統僅僅為一個流量入口,通過提升車主體驗,增加流量、提高車主粘合度,進而構建基於"場"的停車生態系統,激發停車場活力,這樣的發展方向才是無人值守的發展目標,而不是簡單的替代人工管理。

推進無人值守停車場普及,停車企業應做好哪些準備?

從各方面來看,當前停車行業無人值守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真正實現無人值守任重而道遠。當前需要借力於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迭代,通過不斷積累項目經驗,優化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技術與場景的落地能力,賦能停車場實現其降本增收;同時需要轉變車主停車習慣,提升整個行業對無人值守的管理認知和對應崗位的要求,最大化發揮無人值守停車場的效能。

*本文刊登於2019年第4期《城市停車》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