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C框架挖掘小數據,發現隱藏的用戶需求

7C框架挖掘小數據,發現隱藏的用戶需求

大數據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參考,但它並不利於形成高質量的見解和觀點,實際上最有啟發性的做法是,把小數據和大數據結合起來,在家觀看、傾聽、觀察和梳理線索,從而找出顧客的真實需求。

有時候,想要轉變一個品牌或一家企業,不用研究幾百萬名顧客,只要研究10個人就夠了。

小數據就像是一滴血,其中包含的數據,可以展示將近1000種不同的病毒。所以,如果樣品量選擇得當,我們完全可以找到深藏在生活表面背後的真實需求。

今天馬哥就來介紹一個小數據分析的方法—7C框架分析理論。

這個方法來自於《痛點》,這本書的作者是迪士尼、百事可樂、雀巢等著名企業的品牌顧問馬丁·林斯特龍,他入選為美國《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

7C框架包括七個步驟,即蒐集(colecting)、線索( clues)、連接( connecting)、關聯( correlation)、因果( causation)、補償( compensation)和理念( concept)。

一、蒐集,從宏觀和微觀上建立導航點。

蒐集導航點,指的就是了解宏觀的政治環境、經濟結構、風俗文化,與微觀的興趣、愛好、信仰、行為習慣等。

在進入顧客家裡進行訪談之前,通過蒐集的導航點,你會形成最初的觀點,創建一個假設。反過來,你最初的假設有助於創建思路、焦點或感興趣的主題,便於指導顧客採訪過程。

在蒐集階段,你要儘可能從最多的可信資源中,獲得許多不同的觀點。

二、線索:就是用心去發現顧客生活中獨特的細節。

你的目標是創建一個敘述性的、連貫性的故事。因此,你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毫無意義,你聽到的一切都不能浪費。顧客家裡每件東西的擺放都是有理由的,無論是牆上掛的藝術品,還是浴室櫃裡的內部情況。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模型,將普通顧客身上不同的自我分離開來。

首先是我們對外界塑造的理想化自我,那是我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樣子(這通常和我們實際的樣子很不一樣)。這個放在公眾面前的、美化過的自我,類似於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塑造的自我。

構成理想化自我的要素中,包括我們家裡的收藏和擺設,無論是照片、傳家寶,還是小玩意兒。

多年來,我發現收藏品組成了我們生活的大事年表。這是一份二級大事表,是認識我們的一個重要視角一一或者,可以認識我們以為的那個自我以及我們現在的處境。最能反映我們積累的常見“充電站”是客廳。對青少年來說,就要看揹包和筆記本電腦的封套。

也就是說,能反映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不一致的,通常是比較隱私的地方:我們的冰箱、櫥櫃、衣櫥。對男人來說,就要看他們的車庫和網絡文件夾。

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標誌其實就可能擊碎其他所有線索。作者曾在巴西貧民窟的一個小房子裡,看見架子上放了一個啤酒罐,裡面放著一個杯子,杯子裡是一朵花。在個粗糙的環境裡,它就是希望的標誌。

我們還可以直接問人們問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最讓你驕傲的是什麼?什麼事能激發你內心最強烈的感情?

用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人們生活中那些與眾不同或者矛盾的地方。

三、連接:思考獨特細節背後的情感缺口。

問問你自己:你搜集的線索有什麼相似點嗎?這些線索開始偏向某個方向了嗎?如果最初有過假設,你打算開始驗證嗎?

一條線索可能是物質方面的(應答者的衣櫥裡,有一件與其他衣服不搭的精美花樣襯衫),也可能是情感方面的(應答者沉迷於某個樂隊)。

我們喜歡、購買和成天關注的品牌,最能反映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這裡的“品牌”包括鞋子、床單、牙膏、牆上掛的藝術品和播放列表裡的音樂。

我們的目標是尋找一種情感缺口—要麼展現得過於突出,要麼過於低調。一件物品越“個性化”,就越能顯示關於主人的真相。我們擁有和使用的最個性的東西是放進體內、放進嘴裡和人體吸收的東西—食物、飲料、藥丸、牙刷甚至是空氣。

例如作者在中國做研究時,就通過肥皂、牙刷、刷牙習慣、沒有床罩等一些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人喜歡直接、快速、當下。

四、關聯:這種行為或情緒第一次出現時,是什麼時候。

在關聯階段,我們會尋找顧客行為上的轉變,也就是所謂的切入變化發生在什麼時候?

可以表現出切入點或個性轉變的事件包括穿衣打扮、結交新朋友、得到或失去伴侶、送孩子上大學,以及所有里程碑或職業轉換。

人們都太靠近自己,已經熟視無睹了。因此,我們可以邀請應答者的一位親友,參與到採訪的後半部分。

五、因果:就是確認小數據促使顧客產生了什麼樣的情感。

現在,你要在辦公室或工作場所整合所有發現,開始小數據挖掘。

一般來說,我會在一張大公告板上貼滿照片和發現,製作一個時間軸。這時候,公告板反映了你發現的情感基因和因果關係。請把這些發現和照片放在一起,找出共同特徵。

問問自己:這些會激發人身上的什麼情感?

這時,你要站在應答者的角度看問題。如果你是應答者,你會怎麼想?你會想要什麼?這不是個很好回答的問題,尤其是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可以請教對當地文化熟悉的人來幫助我們分析。

六、補償:從顧客的情感中,發現他們沒有被滿足的慾望。

驗證完因果關係,就該提取最強烈的情緒本質:慾望。

還有什麼慾望沒被滿足?滿足慾望的最佳方式是什麼?諸如:在自然環境下創造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向全世界展示人性特徵等等。

通常情況下,硏究完相冊,你就會找到答案。當你查看相冊時,找出人們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刻。把他們當成一個時代或一個時刻的反映。當時,大多數人會感受到和諧、成功、平靜和情感滿足。

情感滿足和真實生活是兩個極點。在這兩個極點之間,你會找到慾望。

七、觀念:針對你發現的顧客慾望,提出創新性的補償方法。

從根本上,“創造力”就是用全新的方式,把兩件普通的東西組合起來。

樂高機器人就是把樂高積木與電腦芯片相結合,優步是把私人用車服務與社媒網絡結合了起來。

在壓力狀態下是不太可能產生創意的,我們最沒有期待時,它們反而蜂擁而來。所以,我們要時常游泳、騎行、做園藝、在沙灘上散步。

作者曾採訪過來自新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14位宗教領袖,試圖找出他們信仰之間的10個共同點。他發現,按照重要性排序,它們的共同點分別是歸屬感、敘事性、宗教儀式、符號性、清晰的願景、感官吸引力、敵人的力量、福音傳道、神秘感和高貴感。

想想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品牌—蘋果、耐克、維薩卡(VISA)、哈雷戴維森、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維珍航空等,你會發現,它們或多或少用到了以上方法。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這10個方面來尋找靈感。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擁有10個共生的社會角色,而且相互衝突。譬如職業、父親、兒子、丈夫、某活動愛好者、朋友、網絡身份等等,而我們的道德心態、誠實性、社交性,都會隨著身份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對於人的研究,其實是非常複雜甚至難以完成的。

就讓我們先從自己開始吧。

你是誰?你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當你在微博上發佈個狀態,或者“喜歡“某段音樂時,你在對世界表達什麼信息?

當你買條褲子、一雙全新的品牌鞋,當你在窗前掛上一套竹簾,當你在冰箱門上貼上精選照片,當你在浴室裡留下一瓶面霜時,你都在傳遞什麼信息?

我們的小數據中,永遠都能最貼切地證明我們是誰,我們渴望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