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不好家務,有哪些教孩子怎麼拖地、整理書架的動畫或繪本?

龔一鳴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生活就是遊戲,遊戲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學習做家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遊戲。

我認為最好的讓孩子學會做家務的方法在於家長的引導,繪本和動畫只是其一方法,你可以參考寶寶巴士。此外,我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1⃣️遊戲

扮演清潔員與收購員。

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清掃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後交給收購員(即媽媽)處理。藉由遊戲培養孩子做家務興趣。

扮家家

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遊戲。“娃娃,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吃好嗎?”“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乾淨好嗎?”藉由遊戲達到教育效果。

2⃣️引導

(1)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餚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

(2)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並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

(3)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用的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乾淨。

(4)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摺疊及分類放好。

3⃣️循序漸進首先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給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4⃣️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知道他記住為止。

5⃣️忘記“完美主義”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6⃣️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應儘量讓孩子認識到,幫助大人儘快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一點餘地。比如“我可以讓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一到,你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這樣的方式。

08⃣️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而另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星。當他順利地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獎勵,注意了,不要用金錢和物質獎勵。

🔟合理安排所有任務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複做某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乏味。所以應該不斷地變換任務內容,但絕不要打破傳統的習慣分工,例如讓男孩子拖廚房的地,女孩子就讓她去做一些需要細心的工作。





九月溫暖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夫婦一致認為:孩子要承擔自己的責任,首先要在家務中承擔自己的責任。

讓孩子做家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減少孩子寫作業拖拉問題。家長有讓孩子做家務的想法很棒哦~那我們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繪本

小孩子都比較喜歡聽繪本故事,家長可以從繪本故事中的人物引導孩子做家務。比如說《來幫忙嘍!家務小幫手》這本書,適合3~6歲的幼兒。全書內絨分為整理和打掃、洗衣和收納、飯前準備和飯後收拾、生活四大部分,通過形象的插圖、對話和方法告訴小朋友該如何做家務。同時,書中還提及了做家務是一項增進親子關係的大好機會,可以讓生活充滿歡樂和幸福。

斷舍離

孩子在幼兒時期是具體形象思維,只看繪本是不能真正學會如何做家務,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引導孩子親身感受做家務的樂趣,增加孩子直接經驗。其實做家務的第一步就是教會孩子定期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斷舍離”,比如孩子的一些玩具,書籍,文具等。當孩子學會了這一項“技能”之後,不僅教會了孩子如何使自己的物品整潔,還教會孩子在處理問題時能夠果斷解決。

整理物品

整理物品不僅是一項體力活,也是一項腦力活。每到換季各位媽媽是不是都會把過季的衣服收起來呢?在這個時候就是教孩子做家務的最好時機。讓孩子幫忙一起將衣服按照季節分類整理,用收納袋裝起來。通過一次次的分類整理,孩子慢慢學會了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當孩子一旦學會了物品分類整理,他們的思維邏輯會越來越清晰,無形中鍛鍊了大腦,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更加有條理。

激發孩子好奇心

孩子小的時候對世界都充滿了好奇,這是我們心智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所以在做家務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很多孩子都喜歡走進廚房,指著不同的調料問來問去,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覺得廚房對孩子很危險、很髒,要接納孩子進入廚房,並且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洗菜,拿菜。在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邊聊天邊做飯,告訴他們不同的調料可以調製出不同的味道,還可以請他們品嚐一下,自然而然就發了孩子做家務的興趣,因為他們覺得做家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激發孩子對家人的關心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哪怕是讓孩子幫忙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照顧父母的人。

做家務不分大小,件件都和家人密不可分,也能夠給家人帶去物暖和幸福。所以,想要引導孩子做家務,可以先引導孩子關心家人。比如說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如何工作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讓孩子幫忙倒一杯水,或者錘一錘背。從這些身邊的小事做起,建立孩子做家務的價值和意義,讓孩子真正的融入到家庭當中。

慶祝

當孩子做完家務,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就是和孩子一起慶祝他完成了這項任務,鼓勵他做得好的方面,激發孩子再次行動的熱情。

所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做家務中得到鍛鍊,成為一個感恩而獨立的人!孩子獨立,家長解放。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如果您有好的想法歡迎留言哦~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首先,孩子做家務是一件值得肯定及鼓勵的事。箇中好處就不必細說了吧,例如:

1、鍛鍊肢體協調、手腦協調能力

家務勞動需要動起來,手腳並用地完成一件事。尤其是0-6歲的孩子,讓他們的小手小腳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均衡發展。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怎麼做能做得更好,拿不到的東西用什麼方式才能獲得?做得沒有自己期望的那麼好的時候咋辦?

這些問題是孩子在完成家務的時候一邊做一邊思考的。

3、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家務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同理心”。他自己做的家務,他會向一件作品一樣向父母展示,他也會倍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樣,他也會同理去體會,別人在勞動中的不易,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但是看題主的問題,可以發現很認可於做家務的好處,並且在實踐中也很注重培養孩子的做家務能力、動手能力,而是很苦惱於每次孩子做的這個結果差強人意,是怎樣嗎?


其實,這也是涉及到了如何建立起孩子做家務的主動性、積極性的一個關鍵問題。

孩子,尤其時0-3歲的嬰幼兒,他們對“做家務”這件事是沒有概念的,但是他們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孩子喜歡玩水,當他看到媽媽在洗衣盆裡洗衣服的時候,他便模仿媽媽的樣子同樣用一盆水洗自己的玩具,洗自己的小襪子……

模仿大人的樣子擦地疊被子等等。

如果我們在孩子模仿的階段就能夠及時鼓勵孩子,那麼就會在他們小小的心裡種下一個小種子:做家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份內事,是一件孩子可以主動去完成的小事。


但我們也不要忘了,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在不斷地成長髮育。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還有所不及的地方,比如孩子很積極主動地去洗碗,但是碗其實根本沒有洗乾淨,上邊甚至還掛上汙漬;或者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本來想幫忙但是越幫越忙。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嚴加斥責,沒有哪個孩子的本意不希望自己做得好,不希望自己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表揚。

因此,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選擇無視他做得“糟糕”的結果,而是去肯定和鼓勵他“主動做家務”的行為。

記得《虎媽貓爸》裡就有這樣第一個橋段,趙薇飾演的虎媽看見女兒洗碗,囉裡囉唆了一番之後還在指責孩子做得不好,把她從水池邊上拽下來了,本來孩子興高采烈的事情,最後弄得孩子哭哭啼啼。

佟大為飾演的貓爸則在孩子睡了之後和“虎媽”聊這件事,他說,孩子那麼小,洗碗肯定洗不好,但是也要鼓勵她這個意識。哪怕每次孩子洗完之後,他都會偷偷地再把碗重新洗一遍,也會在表面上鼓勵讚揚孩子的做法,讓孩子更有積極性。

其實“貓爸”的這個處理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關於引導孩子做家務的繪本,我比較推薦以下幾本。


一、《小熊寶寶系列》之 《收起來》

這本書是適合0-3歲低幼兒童群體的繪本,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建立秩序感,讓孩子明白,他晚上要去上床睡覺的時候,玩具、書本都要回家睡覺了,“收起來”這件小事是隨手就可以做的。


二、《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適合3-6歲

講述的是一個小姑娘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時的忐忑。最終大聲地和店主說出她想買的東西,邁出那一步,也是勇氣的提升。

其實這個故事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很多孩子離開媽媽獨自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就是需要勇氣邁出第一步。

這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標誌。


三、《媽媽,買綠豆》

適合3-6歲

這個故事溫馨有貼近生活,其實孩子也會通過故事體會到,很多家務是需要他和父母共同參與的,他參與其中,也會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


四、《來幫忙咯,家務小幫手》

適合3-6歲

這套書中把日常家務分為打掃和整理、洗衣和收納、飯前準備和飯後收拾、生活四個單元,

通過有趣的插畫、生動的對話,甚至日常的小故事來逐一介紹。

或許這本書裡的內容更貼合題主想要的吧!


當然我們在鼓勵、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結果,而是傳遞理念:

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種下做家務的意識,讓好習慣給孩子帶來一個可以自主、自立的人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