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前沿聲音推動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IPCC成立30週年

“第六次評估報告週期和30週年紀念日正處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雄心壯志發展的時期。為使決策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氣候變化有更深入的理解,IPCC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IPCC主席李會晟在近日召開的IPCC第47次屆會上說。

今年正值IPCC成立30週年。30年的歲月見證了這一機構的發展、壯大,見證了世界科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瞭解氣候變化和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了權威的科學依據。

IPCC是牽頭評估氣候變化的國際組織,旨在向世界提供一個清晰的有關對當前氣候變化及其潛在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認知狀況的科學觀點。它對聯合國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所有會員國開放。目前,195個國家是IPCC的會員。該組織的工作與政策具有相關性,但又對政策保持中立,不對政策作任何指令或規定。

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科學家自願以作者、撰稿作者和評審人員的身份參加IPCC的工作。目前IPCC有三個工作組和一個專題組。第一工作組負責氣候變化的自然科學基礎,第二工作組的主題是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組聚焦減緩氣候變化。

權威評估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

在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與會人員作出建立IPCC的歷史性決定。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創立IPCC。彼時,一些前沿的科學家已經察覺到工業化給地球大氣帶來的潛在影響。

IPCC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負為地球大氣“診斷”的重任,為全球變暖尋找證據。不辱使命,IPCC分別於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及2014年先後公佈了五次評估報告,五次評估報告都直接推動了國際氣候談判的進展,並對國際公約的簽署和通過,以及國際氣候治理機制的建立、完善與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每一次評估報告的發佈都推進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進程。

1990年,IPCC發表了第一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觀測到的增溫可能主要歸因於自然變率,聯合國大會注意到報告的研究成果並決定著手開展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1992年IPCC發表了補充報告。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開放簽署。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

1995年,IPCC發表第二次評估報告,指出有明顯的證據可以檢測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199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修訂版發表。1998年,IPCC設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TFI)專題組,監督“國家溫室氣體清單計劃”。1999年,《京都議定書》誕生。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2001年,IPCC發表第三次評估報告。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新的、更有力的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歸因於人類活動。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

2007年,IPCC發表第四次評估報告,較第三次評估報告進一步提高了最近50年氣候變化是由人類活動影響的結論的可信度(從66%提高到90%)。因“努力確立並傳播有關人為氣候變化的更多知識,併為採取應對這種變化的措施奠定了基礎”,IPCC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共享)。第四次評估報告發布後,全球社會對氣候變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巴釐路線圖通過為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IPCC陸續發佈了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三個工作組報告和綜合報告。第五次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導致20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得益於對氣候系統更好的觀測和認識,這一證據正日漸增強。

中國科學家為每一次評估報告都付出了努力

自1988年IPCC成立以來,我國便參與了IPCC的會議和活動。而且以往的評估報告編寫,我國從未缺席。1990年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的問世,就凝結了中國科學家的心血。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的中國作者僅9名,之後第二至四次分別是11名、19名和28名,至第五次評估報告,中國作者已達43名。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勇於承擔大國責任,一直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國策,持續推動節能減排,助力推動巴黎協定的落實。

中國氣象局作為IPCC國內牽頭組織單位,代表中國政府參與IPCC所有活動;組織推薦中國作者、組織中國政府對報告全文和決策者摘要的政府和專家審議等。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6個氣候系統模式參與了IPCC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工作。中國科學家近千篇論文被第五次評估報告所引用。目前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正在篩選作者,其中也將出現更多的中國作者。

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告訴記者:“在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中國科學家以主要作者、貢獻作者和審稿人身份參與編寫工作。近年來,我國對海洋、水文、生態、冰凍圈的觀測都取得了重要進展,這為全面進行氣候變化評估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已經加大了對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投入,未來我國會有更多的科學家、更多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我國的氣候模式將在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六階段(CMIP6)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更加綜合、凝練

據翟盤茂介紹,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將更加綜合、凝練,章與章之間(圈層間)、工作組之間相互支持與交互性加強,也意味協調工作量大量增加、作者綜合知識面更廣。”

2017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三個工作組報告大綱發佈,將在2018年完成一份特別報告《全球升溫1.5℃:關於全球升溫高於工業化前水平1.5℃的影響以及相關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IPCC特別報告,背景是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加強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主要內容是關於全球變暖低於1.5℃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另外兩個特別報告是《氣候變化和海洋及冰凍圈特別報告》和《關於氣候變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續土地管理、糧食安全和陸地生態系統中溫室氣體通量的特別報告》。

AR6綜合報告將於2022年編輯完成,並及時提供給UNFCCC全球盤點,屆時各國將審查其在實現全球變暖遠低於2℃的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AR6三個工作組的報告將於2021年完成編寫。(李慧 來源:IPCC官網等)

 除了評估報告 IPCC還有哪些重要報告?

關於IPCC,人們最為熟知的莫過於其五次評估報告。其實,IPCC旨在對世界上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最好的現有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進行評估,其影響力不僅限於評估報告,還有特別報告、方法報告和技術報告等。

評估報告提供有關氣候變化情況及其成因、可能產生的影響與有關對策。

特別報告提供對具體問題的評估,比如《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航空與全球大氣》《技術轉讓的方法和技術問題》《排放前景》《保護臭氧層和全球氣候系統》等。

方法報告描述了制定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方法與做法,比如《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等。

技術報告以IPCC評估報告內容為基礎,提供對有關某個具體專題的科學或技術觀點,比如《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政策和措施》《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使用的簡單氣候模式介紹》《穩定大氣溫室氣體:物理、生物和社會經濟意義》《限制CO2排放建議的意義》《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

另外,IPCC還會組織各種研討會和專家會議、出版文獻、提供資料等。(崔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