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轉型的三把刷子:地產、貿易、金融

過去的多半年,陸陸續續跑了一些城投,在跟城投領導們的接觸中,整體感覺平臺公司投融資的節奏較往年謹慎了不少,談投資規劃的少了,談壓縮債務的多了。

有些眼前沒有出路,只能繼續跟政府深度綁定,有些頭腦靈活的,“尋思著不給政府添亂”,開始琢磨著各種轉型。

不過,不同區域、不同行政等級,甚至同一個市內的不同平臺之間,還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分化。

根據過往翻遍募集和評級的模糊經驗,拋開“合併同類項”這類假大空,以及被各類諮詢公司包裝出來的所謂“城市運營綜合服務商”,還有“併購上市公司”這類高端業務,發現當前階段,城投公司的轉型大都集中於搞地產、搞貿易、搞金融這三類。

今日扯淡城投轉型的三把刷子:

01

搞地產

作為地方政府親兒子、第二財政、小金庫,城投公司在獲取土地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從城市規劃、土地拆遷、三通一平開始,城投企業幾乎全程參與,至於後續的招拍掛,雖然要求走市場化的程序,但這麼多年其中的貓膩大家也心知肚明,很多地方土地出讓的條件基本都是量身定做。

拋去回遷房、安置房、保障房等可以小體量開發、品質要求不那麼高的業態,略微高端的改善型業態的開發,還是需要品牌房企來做。

不少城投利用自身便宜的土地,以土地出資參與品牌房企的開發,畢竟只出一塊地,其他甚至什麼都不用參與,甚至有時候還可以把項目公司納入合併報表。

而品牌房企也樂於同平臺公司合作,畢竟在拿地方面壓力顯著減少,而且還可以增加合併口的徑規模和銷量。

跟品牌房企合作開發項目,是城投利用自身優勢,實現土地增值+資產變現的重要方式之一。搞地產的唯一不便之處在於,土地資產的變現需要等待比較長的週期。

02

搞貿易

貿易是短時間內最容易衝量的轉型方向,最土的貿易方式,是壟斷本區域所屬工程的建築材料進貨和銷售渠道,所有本地施工企業,均需在平臺下屬的貿易公司採購建材。

比較激進的方式是,貿易量不僅侷限發生於本區域,而是開始跨區域,甚至跨省跨國,很難想象一個原本主做城投投融資的平臺企業,短端兩年貿易規模能夠從零直上到百億以上。

而且貿易對象五花八門,細看材料還能發現,同一個客戶甚至同時出現在前五大供應商和銷售客戶名單中,最搞笑的是甚至可能從山西採購煤炭賣給陝西,然後從陝西採購焦炭賣給山西。這中間的業務邏輯,看得人頭疼。

城投的貿易業務如果只是純粹的走量,貨權和資金其中之一,如果能夠控制,倒也不至於會給城投帶來太大麻煩。

但很多時候風險的發生往往是無聲無息,當年鋼貿最火爆的時候,很多國企利用自身優勢,給貿易商托盤,導致的一系列壞賬風險,至今還讓很多主業搞貿易的老司機心有餘悸。

而更多面向政府體系、對市場運作並不是那麼熟悉的城投平臺,真的能在貿易這塊業務風生水起嗎?真的別哪天掉入歹徒涉及的陷阱,最近陝西哪家國企不是被搞的很狼狽麼。

03

搞金融

這些年在券商投行等各類中介有意無意的渲染之下,城投領導們對於染指金融、資本運作興趣盎然。

從最低級的小貸、擔保、典當,到參股銀行、融資租賃、保理公司、創設產業基金,再到併購上市公司,參與資本運作,平臺領導們的玩法越來越高級。

上述類金融業務中,既有傳統持牌經營業務,也有比較市場化的、經營風險的業務,個別業務需要獨特的資源,個別業務有需要強大的經營能力。

這幾年,真正把這些類金融業務經營好的平臺企業,又有幾家呢。

絕大部分小大小鬧,即使出了問題不足以影響平臺大局,過去也發生過多起平臺公司擔保代償、小貸壞賬等各類問題,儘管評級公司也曾象徵性的觀察或者負面,但整體還沒有成為問題的導火線。

再往大的融資租賃、產業基金,以及鉅額上市公司運作,其背後隱藏的風險可能就需要額外關注了。融資租賃本身賺的是利差,考驗的是風險判斷能力和資金經營業務。

產業基金有偏債的,也有偏股的,從過去經驗看,平臺企業的產業基金大多是明股實債,最終還在自身體系內運轉,風險不僅保留在體系內,而且還隱藏了報表,降低了表面上的槓桿。不過一旦爆發,可能就是大問題。

以上轉型的三把刷子中,地產可以作為增加利潤的重要手段,不過需要時間等待;貿易業務可以短期幫助城投實現收入結構轉型,但如果對物流和資金流風控不嚴格,可能出現風險事件,不過這種風險也只有出了事情才知道是風險;類金融業務是最重要的風險點,如果規模不大,不足以影響全局,如果規模佔比過高,壞賬體量過大,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就是大問題。

最後提一點實在的建議,如果碰到機構來調研,城投領導們千萬要少談自己轉型的雄心壯志,你越是談轉型,越是撇清跟政府關係,這幫搞債的,回去一準都給你出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