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不管社會地位的高低,歐洲的青少年們很早就要理考家門接受社會的“殘酷”考驗。不同於中國的很多家庭,相當講究子女對父母的陪伴,有

“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歐洲非常盛行的家庭以外的教育。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貴族家庭

你以為身處貴族家庭就能夠保證終身在家當個“富貴公子”嗎?其實差大了,在歐洲的貴族家庭,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兒們要接受很多的教育。他們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教育了,在6-8歲以前,他們主要由乳孃,保姆和家庭教師進行養育。

在這之後,男孩兒們就要離開家庭,去接受中學,大學以及進行大陸游學。自此,他們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離家生活。甚至,有些人從6歲離家開始,要到家庭有父母或者長兄去世的情況才會回家。

甚至他們的這種回家也只能持續幾周時間。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因為這些貴族非常重視教育,他們有大宗的家產需要管理,同時還經常會通過一些方式來保證自己的貴族地位。一些貴族或者紳士會將他們的長子送到大貴族的家中,或者宮廷當中,去學習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以及一些貴族的高雅舉止行為等等。

這種學習和教育才能夠讓他們在貴族的社交圈子裡生存下來,除此之外,為了掌握大宗的家產,他們很早就要學習如何以領主的身份發號施令,如何掌控奴隸,以及驅使奴僕,達到自己的目的。

除了出於培養繼承人的需要,這些貴族面對次子,一般會選擇在他們成年以後將他們送往大學學習法律和宗教等相關知識,以便讓他們長大以後可以自謀生計。在16世紀中葉以後,甚至有很多人將進入修道院當成一種榮耀,於是,將孩子送入修道院學習逐漸成為一種時髦。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而面對女兒的教育。則有所不同。對於女兒的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她們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她們很小的時候就需要接受家庭女教師的教導,學習一些關於讀書,寫作和計算的技能

稍微大一點就開始學習縫紉和跳舞,以及管理家庭的能力。

這些都是為了她們能夠成為一個完美的妻子而準備的,讓他們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社交場合,都是一個完美的形象。

但是在16世紀以後,有很多富有家庭的女孩兒們都進入了修道院。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樣他們就能夠不用瓜分家裡的財產,並且還能夠節省一大筆嫁妝。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貴族家庭的女兒因為從小就看到了家庭內部因為爭奪財產的黑暗,想要擺脫家庭和生育對自己的束縛,主動進入修道院以求得清淨的。還有一部分家長是出於對基督教的信念將女兒送入的。

不管是哪種情況,這都體現出了父權制和家長制在當時歐洲的重要地位,父母以自己的經驗規劃子女的教育,對於他們的培養也不是為了他們今後的發展而是為了他們能在繼承遺產上有好的表現。

市民家庭

當時的城市當中,除了貴族階級,最主要的市民就是手藝人,主要是工匠和商人。其實在這些家庭當中,家庭本身就是工作場所,也是僱工場所。然而一般來說,這些工匠和商人並不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學習,而是讓他們去拜別人為師進行學習。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在這些匠人的家庭裡,往往見不到他們的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他們要繼承父親的手藝也必須在另一位匠人家庭裡去當學徒,來學習技藝。這些師傅往往起著父親的作用,來教導這些來家裡學習技藝的孩子們。

而且這些師傅們一般住的裡他們的家裡很遠,這些孩子們需要趕很遠的路去師傅家裡幫忙幹活,學習技藝。這些孩子們還會經常更換師傅,直到在某個師傅那裡,他們可以被師傅當做上門“女婿”,才會留在師傅家裡繼承家業。

甚至對於牧師和普通職員來說也可以互換家庭。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曾經在英國鄉村的一個牧師,拉爾夫 卓斯林就將自己的大兒子安置在倫敦當學徒,兩個女兒安置在倫敦當女僕這三個孩子當中最小的只有13歲,最大的也才15歲。

因為學徒離家很遠,他們基本上在師傅家裡吃住。在師傅家裡就要無條件的服從師傅家裡的規矩。這些“異地父母”必須教給他們一些關於那一行的章程和技能,還要讓他們成為值得敬重的手藝人。

這些規定都寫在了18世紀的同行規章當中,

“行會將這個孩子交給你照料,要你看護他的肉體和靈魂,你必須為這個學徒負責,你必須像照管自己的子女一樣照管他。”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雖然這些規章規定幾乎讓師傅照管一些關於學徒的事情,但他們的父母也還是會關照他們的。根據曾經倫敦的一個學徒約翰的日記記載,在1703年,她的母親曾經來探望他,並給他帶了很多生活用品,還有存在他姑媽那裡的一些錢。

可以看出這些父母還是很心疼這些離家學習的孩子的,有一些父母會跟師傅之間進行立約來保障自己孩子的權利,讓他們的成長過程可以得到安慰。就有一個鞋匠的學徒父母跟這些鞋匠訂立條約,

“如果師傅在兩年之內趕走學徒,或者因為師傅的失職遭造成學徒的逃亡,則師傅需要支付父母給的培養金的三倍來補償”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當然這些父母只是少數,對很多學徒來說,如果遇到一個兇殘的師傅,則會受很多苦,這些過於嚴厲的懲罰,比如擰斷手臂,造成終身殘疾的情況時有發生,18世紀的一個商人在回憶自己的學徒生涯的時候說,

學徒,只是師傅的奴隸啊!

農民家庭

在歐洲步入工業社會以前,城市尚未出現,農民是主要的社會人員。他們的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這些家庭給青少年們提供了教育和服務的場所,在這些家庭“企業”中,孩子們是主要的勞動力來源。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企業”經常利用這種分散在家庭之中的發散制度滿足對勞動力的需要,以及獲取大筆利潤。農民也將這一制度視為擺脫貧困。免受飢餓的好方法。

尤其是家庭紡織業,很多家庭會利用農閒時間進行紡織,並且將這些產品投入給企業主。在一些山村當中,他們會將6歲左右的孩子們送到那些有紡織機的家庭中學習紡織技術,讓他們逐步能自己養活自己。

特別是貧困家庭,這種做法更加普遍。一方面,它能能夠讓貧困家庭減輕自己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能使得缺乏勞動力的家庭得到勞動力的補充,以此來完成農村勞動力的平衡。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尤其是那些僕人的孩子,他們的子女很早就要在公共牧地放牧來補貼家用,或者去做擠奶工和僕人,用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除了這些窮苦人們,一些農場主家庭也會傾向於將孩子送出農莊,去成為僱工。特別是一些小農,在開春的時候將孩子送到市場上去,讓一些大戶人家僱傭他們。到了秋末再將他們領回來。

而對於家境相當富有的農民來說,他們希望孩子很小就練成管理家庭經濟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他們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裡或者相對富裕的區域,讓他們學習相關的禮節和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識。

“殘酷”的教育手段:直接推出家門,歐洲的父母還真下得了狠手

而為了讓他們的孩子能夠真正接受到教育而不是被“師傅”壓榨,這些父母在對於“師傅”的選擇上相當慎重。根據威爾士北部的一個小農家庭的孩子理查德回憶,在他1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打算送他出去當學徒,但不知道讓他學習哪一種技藝好。

於是這位父親先送他到商店店主那裡去體驗,看看這些學習的經驗是不是符合他的興趣。同時也可以看一下“師傅”的為人,後來他覺得自己不適合做這一行,於是他的父親又給他挑選了幾個“師傅”,最終他選定了一個制毯匠。

這些“放養”式的教育在當時很受歡迎,這逼迫了孩子們走出家門體驗人生和社會,增長了見識,學到了人情世故。這種流動也有利於社會交往。

參考文獻:

《歐洲家庭史》

《英國貴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