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不幸,10個月男嬰身患肝母細胞瘤壓迫腹腔多臟器

幸運!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魏然 孫清政)6月8日,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團隊以及麻手科、重症醫學科、醫學影像科等多學科協同救治,為出生僅10個月肝臟中心部位巨大“肝母細胞瘤”男嬰手術完整切除瘤體,平安度過圍術期,身體恢復良好康復出院。張浩然主任介紹,孩子肝臟腫瘤比較巨大,生長迅速,已經壓迫肝臟周圍組織器官,使得肝臟形成了一個大寫的八字形,擠得比較扁,腫瘤佔據腹腔的一半左右,手術迫在眉睫。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肚子鼓成球,一查竟是罕見腫瘤

家住尚志市的小患兒彬彬(化名)平躺時,腹部有一個突出的包塊,短短几天,彬彬腹部就圓滾滾的“胖”了很多,而且食慾不振,父母帶孩子來到哈爾濱市兒童醫院就醫。經普外二科馬計超主治醫師檢查,患兒上腹觸及巨大腫物,質硬,形態不規則,移動度差。腹部超聲和CT檢查顯示,孩子肝內有9.7cm×8.1cm×7.1cm的巨大實性佔位性病變,膽囊受壓下移,鄰近臟器胃,胰腺、右腎、腸管,大血管等受壓移位。張浩然主任會診,該患兒腫瘤屬於“中央型肝母細胞瘤”,瘤體侵及IVb、V及部分VI、VIII 肝段,與第一、二肝門關係密切,病理解剖關係複雜,需解剖第一、二肝門及下腔靜脈,手術難度極大。據瞭解,此手術在國內小兒外肝膽外科中屬難度高、風險大的手術,如能一期完整切除,術後應配合全身化療可提高患者術後生存率,為最佳手術治療方案。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多學科協作,一期手術完整切除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患兒入院後第7天,在麻手科主任楊狄等的全力配合下,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馬計超醫師與外院肝膽外科專家合作,手術歷時5小時25分,一期手術完整切除這個直徑達13釐米如小皮球大小的“巨瘤”。

麻手科楊狄主任介紹,肝臟腫瘤是風險級別,手術難度很大的手術,麻醉的難度也是很大,要求高、風險大。簡單說就是肝臟手術,一旦出血多,患兒危在旦夕,因此我們釆用控制性降壓麻醉,術野出血量降到最低,同時還要保證腎臟,腦等重要器官的供血。患者在非正常生理條件下做手術,還要保證其損傷最低,麻醉狀態平穩,稍微的波動都會影響手術的進行和生命安全。術後能儘早甦醒,這在嬰幼兒,新生兒麻醉是對我們麻醉醫生的挑戰。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患兒術後轉入重症醫學科病房,於鑫巖主任立即組織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生命體徵監護及各項生化指標的監測,同時呼吸機輔助呼吸。患兒穀草轉氨酶3360.00u/L,應激性肝功能衰竭,經過醫護人員8晝夜的精心救治,生命體徵逐漸平穩、各項生化指標趨於正常,轉回普外二科病房。

張浩然主任表示,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由肝細胞前體細胞發展而來。肝母細胞瘤佔兒童肝臟原發惡性腫瘤的90%,發病率約為0.7~1/100萬,80%~90%發生在5歲以內。男女比例為(1.5~2):1,在小兒腹腔腫瘤中發病率僅次於神經母細胞瘤及腎母細胞瘤。

哈爾濱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張浩然主任多學科團隊作戰摘除“巨瘤”

馬計超醫生說,經過這次手術切除之後,彬彬的肝臟組織大概剩餘還有40%-50%,這些肝臟對於兒童來說還可以再生,對彬彬的愈後都是比較好的,腫瘤雖然完整切除了,但後續彬彬還需要到醫院進行化療,有待於長期觀察隨訪。

患兒彬彬的父親嶽躍鵬說,只要孩子有生命,我們就要給他救到底,即使條件不好,我們也保著治療他,感謝社會很多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給孩子捐助醫療費用,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