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要万里长征?

谨以此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第六军团(后编为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主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陆续离开原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行军,从中国南方先后进军至西北地区实现胜利会师,以陕甘宁根据地为大本营和出发点,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万里长征?


长征是“左”倾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战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被迫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客观上来说,在于敌人力量强大,在于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

红军为什么要万里长征?


首先,蒋介石战胜了各派军阀,实现了表面的统一。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国民党大大小小的新军阀为了争夺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和扩大地盘,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蒋介石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特别是中原大战,打败了各派军阀,实现了全国的表面统一。之后,蒋介石凭借掌握的国家政权,充分运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对付共产党和红军,敌我力量对比,相差十分悬殊。

其次,蒋介石改变了战略战术,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铲除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条件。在政治上,在根据地及周围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在经济上,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蒋介石接受了以往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构成对红军的包围圈,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同时,国民党政府聘请一大批德国军事专家当顾问,拟订作战计划;用英国、美国的大批贷款购买军火,增加了部队的新式装备。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他自任总司令,首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红军。其中,北路军共33个师另3个旅,担任主攻;另有南路军、西路军和第十九路军,分头担任阻止中央红军向外发展的任务。

主观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主观上来说,在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

红军为什么要万里长征?


政治上错误判断国内主要矛盾和形势,实行关门主义

临时中央负责人无视“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事实,拒绝与国民党营垒中的反蒋派及中间势力联合,不能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以战胜共同的敌人。1933年11月20日,参加“围剿”红军的第十九路军公开宣布抗日反蒋,蔡廷锴、蒋光鼐等人与李济深、陈铭枢等人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红军如能正确处理这一事变,对粉碎第五次“围剿”将十分有利。11月24日,周恩来致电博古、项英、李德,指出蒋介石目前正推延进攻中央根据地,抽调兵力入闽,镇压福建人民政府,红三、五军团应侧击蒋介石的入闽部队。张闻天认为,应在军事上与第十九路军采取配合行动。毛泽东主张,红军主力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人的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迫使国民党军队回援,粉碎其对中央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但博古不采纳这些意见,他没有尽可能地争取同盟者的策略思想,继续把中间势力看成是“最危险的敌人”,拒绝与福建人民政府合作。这样,红军就丧失了借助福建事变打破第五次“围剿”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战机。蒋介石在打败十九路军后,掉转枪口,重新集中兵力从东、西、北三面向中央根据地推进,同时命令粤军在南面对红军进行防堵。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1934年1月中旬,临时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把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发展到顶点。第一,不顾敌强我弱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的不利形势,照搬共产国际第十二次执委会决议,判断“中国的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极力夸大革命形势,认为国民党的统治正在急剧崩溃,断定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将决定中国“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并估计这个问题将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解决。第二,宣称“在我们已将工农民主专政推广到中国重要部分的时候,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将成为共产党的基本任务”。第三,主张集中火力反对中间派别,在反帝运动和工人运动中只搞下层统一战线。第四,在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对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的口号下,在党内军内继续推行宗派主义的过火斗争和打击政策。大敌当前,“左”倾错误路线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只能继续执行错误的战略战术,从而在蒋介石重新发动的进攻面前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

军事上实行消极防御战略,从军事冒险主义到军事保守主义

当时,中央根据地红军主力有8万多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红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地估计形势,利用有利条件,针对敌军采取的新战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扬我之长,攻敌之短,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但是,大敌当前,毛泽东却被排挤出红军的领导岗位,临时中央采取了错误的方针。1933年6月,临时中央提出红一方面军主力分离作战的方针,一部分组成中央军,在抚河、赣江之间作战,一部分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上同时取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等中心城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分兵作战——两个拳头打人,结果使红军陷于被动局面。10月初,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来到瑞金,更使反“围剿”雪上加霜!李德与博古成为这次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实行军事冒险主义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以外战胜敌人,并争取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结果,红军辗转于敌军的主力和堡垒之间,遭到很大损失,陷于被动地位。

在反“围剿”后期,临时中央负责人由军事冒险主义转为军事保守主义,他们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的战术,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用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损失惨重,根据地不断缩小,最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这种战法,毛泽东称为“乞丐与龙王比宝”,彭德怀骂曰“崽卖爷田不心疼”!

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1933年1月,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瑞金,即在根据地内全面贯彻其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并为此打击了一大批坚持正确意见的、有实际经验的领导干部。从2月份开始,他们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3月,又在江西开展了所谓“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实际上是反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后来,进而把毛泽东排挤出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这两次斗争,强化了左“倾”错误在中央根据地的统治,对第五次反“围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红军为什么要万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