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順天府志》說,北京城雉堞11038,炮窗2108。內城周長約四十里。牆高三丈五尺五寸,圍欄高五尺八寸,通高四丈一尺三寸。
明洪武、永樂年間都重修加固城垣。宣德九年(1434年),以五城神機營軍工和民夫修城垣。這時才把城垣外壁包上磚。
正統元年到四年(1436-1439年)才建成九門城樓和橋閘、月城(平常叫甕城)和箭樓等。城垣內壁也包上磚。各城門外立牌樓,內城四隅各立角樓。城外挖壕建石橋。
嘉靖年間又在南邊增修了二十七里的外城。修建北京城一直是“皇極用建,永固金湯”的大事。全城以前門至地安門為中軸,正南正北,整齊如劃。
從1972年和1975年美國發射的兩顆地球資源衛星在北京上方900多千米的高空拍攝的衛星照片上看,最為清晰的就數明代修建的內城城牆形象了。
一般說來,城牆應修築成方形的,中國的一些古城大都如此。可是北京內城城垣的西北角卻不呈直角,城牆到了這裡,卻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的。
這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解不開這個謎。有人從地形上進行分析:元時大都的北城牆,在現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五里處,至今遺蹟猶存。
它的西北角並無異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為了便於防守,放棄了北部城區,在原城牆南五里處另築新牆。
新築的北城牆西段穿過積水潭最狹窄的地方然後轉向西南,把積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個斜角。明初時,積水潭的水遠比現在要深得多,面積也大得多。
為了城牆的堅固和建築的需要,城牆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這種觀點被很多人所接受。第二種說法是,從國外衛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牆基的影像,又有斜角的牆基影像。這兩道牆基的夾角為35°~36°,正東正西牆基線正位於元代海子西北端北岸附近,和東段城牆在同一緯線上,這說明這裡確實曾修過城牆。可是為什麼沒有修成呢?
通過衛星影像還可以看到,從車公莊到德外大街有一條地層斷裂帶,正好經過城的西北角與那段直角邊斜向相交。現在的北京城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建成時北京四角都是直角。
但明清兩代,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經常發生強烈地震,每次地震北京城西北角從西直門到新街口外這段城牆都要倒塌。雖經重修多次,但無論建得怎樣堅固,總是被地震震塌。
據考證,原來地下地基不牢,可能有活斷層。皇帝陛下不得不屈服於地震的威力,決定將西北角的城牆向裡縮一塊,避開不穩定地段。
以後北京地區雖又經歷幾次地震,城牆卻再沒有倒塌。這就是為什麼缺一個角的原因。第三種說法是,北京城的設計處處都有含義,其中不修全可能是因為上天的暗示。
如紫禁城這個名字取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係指以北極星為中心的星群。古人認為紫微星垣¥皇宮常被喻為紫微。為佐證這個說法,紫禁城內特意設有七顆赤金頂(分別是五風樓四顆,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各顆),喻北斗七星。
有七星在此,誰能說不是天上宮闕?所以北京城牆缺角必然有什麼含義。其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明初年,燕王修建北京城,命手下的兩個軍師劉伯溫和姚廣孝設計北京城的圖樣。
他們倆在設計的時候,不知為什麼眼前都出現了哪吒的模樣,他鐘樓和鼓樓們很害怕,哪吒說:不用害怕,我是上鐘鼓樓位於北京古城中軸線的北端,建幹明永樂十八天派來的,告訴你們要如何建造都城年(1420),後經重修。
鐘樓內懸大鐘,鼓樓內有巨鼓,你們按我手中的圖建造吧。於是兩個人為明清時向全城鳴鐘擊鼓報時之處就都各自照著畫了。姚廣孝畫到最後吹來了一陣風,把哪吒的衣襟掀起了一塊,他也就隨手畫了下來。
後來建城的時候,燕王下令:東城照劉伯溫畫的圖建,西城照姚廣孝畫的圖建。姚廣孝畫的被風吹起的衣襟,正好是城西北角從德勝門到西直門往裡斜的那一塊,所以至今那裡還缺著一個角呢!北京城牆到底為什麼缺少一角現在仍不得而知。
令人嘆息的是,北京城牆現已拆除息盡城牆缺一角之謎也許將水遠不得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