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我第一次看到《覺醒》書名時,就在心裡問了句:什麼是覺醒?為什麼要覺醒?覺醒的意義是什麼?抱著這樣的疑問,我翻開書頁,開始品讀梁曉聲這部新作。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已經成為美國人的主人公陶姮,在和老同學的聚會之後,機緣巧合地讓她回想到了一段湮沒於歲月深處的童年往事。她的年少時期,正好與中國特殊的時期遇上,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細微渺小的過錯也會成為讓一個人跌入深淵的推手。

而那時才14歲的陶姮,就因犯下了一個無心之錯,釀成了陶老師的悲劇、自己苦果,年少時的陶姮一直記得媽媽說過“做了壞事,會遭天譴”。自此,“天譴”二字,就像是符咒,一直伴隨著只有14歲的陶姮到她成年、出國、結婚。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每每回想起曾經犯過的錯,以及對陶老師的傷害,已經年過四十的陶姮也覺得不安,於是她決定和美國丈夫回國,走上自我懺悔、救贖之路。並且在救贖之路上,以陶姮海歸人的身份,來窺察這個對於陶姮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

我記得文中有寫到,不管成為了美國人與否,他們喜歡把去中國當做是“回國”,即使那片土地上,也已經沒有了他們的痕跡。陶姮在父母還未離世之前,回國的慾望還是有的,但父母相繼離去之後,她回國聯繫好像突然間被切斷,那裡不再有她魂牽夢繞的人,也沒有必須要回去的想法。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可對於陶老師的愧疚、不安,讓她找到了一個回國的藉口,一個走上“歸鄉之路”的媒介。於是,她和丈夫沃克,出現在了那篇又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作品通過陶姮的經歷來講述中國故事,並印證中國感覺,同時也是表述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美國價值的碰撞。

何為中國感覺?何為中國故事?梁曉聲用一個“八面玲瓏”的王福至,來印證中國故事與中國感覺。王福至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的姐姐在某局工作,他的人物關係龐大,他的工作就是靠融合自己的關係網,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他給了陶姮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

收人錢財 替人消災

說到做到 誠信第一

為社會和諧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他王福至就是這樣,將自己的精明和關係網,當做是經營的資本,周旋於官場與百姓之間,實現自己的價值,從中獲取成就感。這類人,其實不管在哪個時期都是存在的,也是最討喜的人,他可以看透人性,看透潛規則,他也可以從這些潛規則中找到突破口,達成自己的目的。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最終,陶姮還是通過王福至的“關係網”,找到了陶老師的家人,以及見到了陶老師,當她面對陶老師時,她想抱一抱這個耄耋老人卻不大敢去擁抱。可當她向陶老師提及對往事的懺悔時,陶老師卻用“偽記憶”來勸慰陶姮放寬心,但不管這事真“偽記憶”還是假“偽記憶”,梁曉聲給《覺醒》設定一個這樣的結果,還是特別令人滿意的。

而小說也在這幾個小人物的生存之間,慢慢展開去對人性的窺探和發現歷史的醒悟,而主人公陶姮,則是在這些完全和美國不一樣的生存法則中去體味生命的情義與感動。也許這也解開了讀書之前疑惑:何為覺醒?覺醒的意義是什麼?

《覺醒》:關於老百姓,關於渺小的生命

覺醒,即是醒悟。陶姮當面向陶老師懺悔,完成自我救贖,是自我醒悟;往事隨風飄散,陶老師的晚點在精神病院裡還算安詳,是歷史的醒悟。

可以說,就是這兩“醒悟”,讓整部小說得到昇華,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過自我覺醒之光,劃破時代的黑夜,讓短暫的生命迸發明亮的光輝。

覺醒不是終點,是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