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糧食在這個環節損失掉

8%的糧食在這個環節損失掉

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其中,農戶在糧食儲存環節造成的損失嚴重。糧食部門統計,由於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

記者調查發現,糧食收穫後,一些農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農田地頭搞“地趴”式儲糧三四個月,等到價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存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黴、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

8%的糧食在這個環節損失掉

農戶“地趴糧”易發黴腐爛,一些合作社糧倉散熱不好“燒糧”

夏收時節,周口市鄲城縣的一些農民反映,房屋潮溼,家裡堆的小麥已經有黴味,至少有一成麥子沒辦法吃了。記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S217省道邊一傢俬人糧食收購點看到,從農戶手中收購的小麥被直接堆放在院子裡,簡單地搭蓋上防水布。

在東北,糧食收穫之後,不少農戶也往自家院子裡堆放,俗稱“地趴糧”。農戶們說,如果遇到冷暖天氣交替,糧食常常發黴、腐爛,另外鼠害也令人苦惱。

黑龍江省青岡縣種糧大戶黃國玉種了200多畝地,每年收回的玉米都堆在自家院子裡。他說,不少農戶都採取“地趴”式儲糧。有的農戶自家放不下,就在田裡找一塊地平整下充當臨時儲存場所,等到價格合適時再賣給糧食經紀人。一般來說,都得儲存三四個月。

“損失確實不小,一畝地收1500斤,在我們手中儲存損耗就得近百斤。”黃國玉說,多年來一直這樣存放玉米,沒有太好的辦法,每年都有糧食黴變的情況發生,還有一些糧食被老鼠吃掉。

記者走訪了湖南省岳陽縣等地的部分小型糧食加工企業和糧食種植合作社,他們的糧倉普遍簡陋,倉庫散熱不好,稻穀加速陳化,出米率降低。同時,倉庫密封性能不好,殺蟲效果有限,導致糧食遭遇蟲害,也會造成損耗。

岳陽縣誠信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喻忠勇說,合作社的倉庫一般沒有空調,稻穀烘乾後,熱量沒法及時散掉,堆在中間的稻穀就容易“燒壞”,一些米粒變黃的稻穀只能用作飼料。“前年,我們合作社沒有注意這一點,200多萬斤稻穀就出現‘燒壞’的情況,原本每斤1.2元,後來每斤不到1元就賣了。”

記者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瞭解到,儘管通過實施“糧安工程”等措施,糧食倉儲環節損失明顯降低,但糧食產後減損仍然任重道遠。目前,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斤,農戶儲糧損失比例達8%左右。

8%的糧食在這個環節損失掉

現存效果好的儲糧設備普遍容量小、價格高,烘乾機等少人問津

在東北,有的農民將玉米存放在“玉米樓子”裡。黑龍江省賓縣常安鎮種糧大戶楊成發家有一大一小兩個“玉米樓子”,大的長40米、寬1.5米、高2米,周邊是鐵絲網。楊成發說,這種儲糧方式通風透光較好,可以實現自然風乾,減少了損失。

當地農業幹部介紹,採用“玉米樓子”進行儲糧,損耗可降至5%左右,減少3%的損失。按每戶年平均收穫玉米40000斤計算,採用科學儲糧技術,每戶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200斤。按中等品玉米每斤0.7元計算,農戶因此增收約840元。

為何很多農民採取“地趴”式儲糧,而不用這種科學儲糧倉?

黑龍江省木蘭縣種糧大戶李斌種植400多畝玉米,每年都把玉米存在村頭的一塊空地幾個月,等待春節後再賣。他說,種幾十畝地用“玉米樓子”還行,但種糧大戶種植面積很大,需要多個“玉米樓子”儲存,投入成本太高。

為了減少農民儲糧過程中的損失,前些年,國家糧食部門推出了科學儲糧倉項目。黑龍江中良倉儲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柳芳久說,在當地推廣科學儲糧倉時,發現由於倉型容量小、性能單一,不適應種糧大戶的需求,推廣效果不理想。

柳芳久說,在黑龍江省推廣的多是容積為12立方米和22立方米兩種規格的儲糧倉。東北耕地面積大,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較多,種糧大戶少則種上百畝,多則上千畝、上萬畝,科學儲糧倉的需求量大。例如,容積為12立方米的儲糧倉,市場價格在2000元左右,但連10畝地的玉米都裝不下,成本太高了。

除了農戶,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經紀人的儲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重的糧食損失。

河南省興業糧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興業說,糧食經紀人從業門檻比較低,沒有很好的儲藏條件,建一個專門的倉庫就已經是“高配”,很少有人花錢購置烘乾機。一旦遇到降雨等天氣,小麥的黴變率就迅速升高。

張興業說,無論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還是經紀人,從成本核算的角度,通常都不捨得花大錢購置烘乾機械。比如,按照現有補貼政策,購置一臺塔式低溫循環烘乾機要10多萬元,但是損耗1000斤小麥,也不過1000元左右。

降低農民科學儲糧成本,儘快研發高效儲糧設備和技術

在我國耕地有限的情況下,改善糧食儲存條件,減少農戶、中小企業、糧食經紀人等儲糧環節損失,對於節約糧食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和基層幹部建議,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戶科學儲糧。

湖南省岳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嶽文等建議,各地科技、糧食等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技術輔導,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引導農民安全儲糧,給農戶傳授科學、先進、合理的家庭儲糧技術。

多位基層幹部表示,建議繼續加大科學儲糧倉推廣力度,中央、省級財政多提供匹配資金,儘量減少農民購買成本,並通過糧食部門定向監督,確保“專倉專用”。

柳芳久建議,要根據不同區域、各類糧食具體情況,儘快研發出簡便安全、適應農戶需要的儲糧技術和糧倉,倉型大小應以當地戶均糧食產量為依據,避免出現糧倉大小不適用問題。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