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水腫辯證論治。

中醫內科:水腫辯證論治。

細目一:概述

一、水腫的概念及源流

1.水腫的概念

水腫是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表現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徵的一類病證。

2.水腫的源流

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湧水”。其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對於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的治療原則。《金匱要略》以表裡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類型。該書又根據五臟發病的機制及證候將水腫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在治療上提出了發汗、利尿治法的適應證:“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備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腫必須忌鹽。

宋代嚴用和《濟生方》雲:“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洩……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外,嚴用和對於水腫的治療,又倡導溫脾暖腎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礎上開創了補法,使水腫的治法更為完備。《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立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明代李梃《醫學入門》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學說,對水腫的認識日趨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對陰水、陽水分類的認識;《素問·湯液醪醴論》對水腫治則的認識

《丹溪心法·水腫》將本病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此屬陰水。”對於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的治療原則

三、水腫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篇論及的水腫主要以腎性水腫為主。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等。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水腫的病機要點,肺、脾、腎與水腫的關係

水腫的病位在肺、脾、腎,關鍵在腎

基本病機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三焦氣化不利。病理性質有陰水、陽水之分,陽水屬實,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陰水失治、誤治,損傷脾腎,可轉化成陰水;陰水復感外邪或飲食不節,使腫勢加劇,呈現陰水的證候,而成本虛標實之證。此外,風水相搏之證,若風去溼留可轉化為水溼浸漬證。

二、因風邪、溼毒、水溼、溼熱、飲食、勞欲等因素導致水腫的病因病理

1.風邪:風為六淫之首,每夾寒夾熱,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肺失通調,風水相搏,發為水腫。

2.溼毒:肌膚患癰瘍瘡毒,火熱溼毒內攻,損傷肺脾,致津液氣化失常,發為水腫。

3.水溼:久居溼地,冒雨涉水,溼衣裹身時間過久,水溼內侵,困遏脾陽,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水無所制,發為水腫。

4.飲食:過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則溼熱中阻,損傷脾胃;另因生活饑饉,飲食不足,或飲食失於調攝,脾氣失養,以致脾運不健,脾失轉輸,水溼壅滯,發為水腫。

5.久病勞欲:先天稟賦薄弱,腎氣虧虛,膀胱開合不利,氣化失常,水泛肌膚,發為水腫。或因勞倦過度、縱慾無節、生育過多、久病產後,損傷脾腎,水溼輸布失常,溢於肌膚,發為水腫。

細目三:診斷

水腫的診斷要點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睃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噁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以陰陽為綱的辨證要點

水腫病證首先須辨陽水、陰水

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溼。發病較急,每成於數日之間,腫多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屬表、屬實,一般病程較短。

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後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發病緩慢,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屬裡、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

二、水腫的治療原則

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三條基本原則

。陽水應發汗、利水、解毒或攻逐,以驅邪為主,同時配合清熱化溼,健脾理氣等法;陰水當溫腎健脾,以扶正為主,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祛瘀等法。對於虛實夾雜者,或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

三、風水相搏、溼毒浸淫、水溼浸漬、溼熱壅盛、脾陽虛衰、腎陽衰微、瘀水互結等證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中醫內科:水腫辯證論治。

1.風水相搏證

主症: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白朮、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

2.溼毒浸淫證

主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身發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利溼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3.水溼浸漬證

主症: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治法:健脾化溼,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蒼朮、厚朴、陳皮、草果、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4.溼熱壅盛證

主症: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治法:分利溼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

常用藥:羌活、秦艽、防風、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豬苓、茯苓、澤瀉、椒目、赤小豆、黃柏、商陸、檳榔、生大黃。

5.脾陽虛衰證

主症: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常用藥:乾薑、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茯苓、澤瀉、車前子、木瓜、木香、厚補、大腹皮。

6.腎陽衰微證

主症:水腫反覆消長不已,面浮身腫,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

,尿量減少或反多,腰痠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 白,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肉、仙靈脾、白朮、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

7.瘀水互結證

主症: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皮膚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加減。

常用藥:當歸、赤芍、川芎、丹參、益母草、紅花、莪術、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澤瀉、車前子。

四、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風水相搏證,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散寒祛風;風熱偏盛,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蘆根清熱利咽,解毒散結;咳喘較甚,加杏仁、前胡降氣定喘;汗出惡風,衛陽已虛,用防已黃芪湯加減,以助衛行水;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溼浸漬論治。

溼毒浸淫證,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溼盛糜爛者,加苦參、士茯苓;風盛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

水溼浸漬證,若外感風邪,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平喘;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溼困中焦,脘腹脹滿者,加川椒目、大腹皮、乾薑溫脾化溼。

溼熱壅盛證,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洩;腫勢嚴重,兼見喘促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利水;溼熱久羈,化燥傷陰,症見口燥咽乾可加白茅根、蘆根。

脾陽虛衰證,若症見氣短聲弱,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健脾益氣;小便短少,加桂枝、澤瀉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

腎陽衰微證,若小便清長量多,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以溫固下元;面部浮腫為主,表情淡漠,動作遲緩,形寒肢冷,治以溫補腎陽,用右歸丸加減;病至後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致腎陰虧虛,出現腎陰虛為主的病證,如水腫反覆發作,精神疲憊,腰痠遺精,口渴乾燥,五心煩熱,舌經,脈細弱等。治當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溼,但養陰不宜過於滋膩,以防匡助水邪,傷害陽氣。方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冬葵子等;如病程纏綿,反覆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症見發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急則治標,先以風水論治,但應顧及正氣虛衰一面,不可過用表藥,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並用。

瘀水互結證,若全身腫甚,氣喘煩悶,小便不利,此為血瘀水盛,肺氣上逆,可加葶藶子、川椒目、澤蘭逐瘀瀉肺;腰膝痠軟,神疲乏力,乃為脾腎虧虛之象,可合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利水消腫;對氣虛、陽虛者,可配黃芪、附子益氣溫陽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五、水腫應用攻逐法的原則

攻下逐水法是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經》“去菀陳莝”之意。只宜用於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旺,用發汗、利水法無效,而確有當下之脈證者。使用該法,宜抓緊時機,以祛水為急,使水邪從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棗湯治療,但應中病即止,待水腫衰其大半即應停藥,以免過用傷正,俟水退後,即行調補脾胃,以善其後。病至後期,脾腎兩虧而水腫甚者,若強攻之,水稍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復來,勢更兇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藥應慎用。

細目五:預防和轉歸預後

一、水腫的飲食宜忌與生活調攝

1.注意調攝飲食:水腫病人應忌鹽,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3~4g)

,腫退之後,亦應注意飲食不可過鹹。若因營養障礙而致水腫者,不必過於忌鹽,飲食應富含蛋白質,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避免風邪外襲:病人應注意保暖,長期水腫病人表衛多虛,應常服玉屏風散等;生活環境潮溼者,宜遷居乾燥處,平時應避免冒雨涉水,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勞逸結合,調暢情志,節制房事。

二、水腫病至後期,中陽衰敗、濁陰不降之時的轉歸

病變後期,腎脾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閉,可由水腫發展為關格。若腎陽衰竭,寒水上注,則凌心射肺,久則轉變為心悸、胸痺;若陽損及陰,腎陰虧耗,肝陽上,內風自生,則可有眩暈、中風;若濁邪內盛,內陷心包,則成昏迷、譫妄

希望學習瞭解更多中醫知識的朋友,請關注留言!感謝大家的支持!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