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涵養和講求

原創:劉長志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亦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為何而學?學個甚?”

曰:“嘗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只要自心地無私意。”

曰:“如此則只須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這些私意認不真。”

曰:“總是志未切。志切,目視耳聽皆在此,安有認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講求亦只是體當自心所見,不成去心外別有個見。”

這段話裡,先搞清楚涵養和講求的意思,就容易懂了。

涵養:“涵”是蓄積並保持的意思,“養”是儲存蓄養,長(zhang)養的意思,在這裡是時時保持心體存天理去人慾的意思,涵養要在心裡去悟。

講求:就是研究學習在具體事上怎麼去做到涵養,是事上磨的意思。心學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心即理,不假外求,講求雖然是研究具體怎麼做,實則還是需要通過內心來解決事情。事實上涵養和講求是一回事。區別只是前者抽象,後者具體而已。

比如,碰到具體事情,你會如何反映,你表現出的態度行為就是講求,而講求則是你內心的涵養所指導的。

如何涵養心性,陽明先生已經說得非常明白,就是向內求,時時保持心體不被貪瞋好惡攀附,心體內不留存任何好名好色好貨的私慾,一旦發現蛛絲馬跡,立刻如貓捕鼠,徹底根除,不留絲毫。

在處理具體問題上,陽明先生沒有很具體的說,因為歷史不會重演,環境、人物的變化,和每個個體的具體情況不同,會有很多細微的分別。是沒有辦法預先設定好的。個體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來處理、應對事情。平時注意涵養心性,遇事能講求變通,就容易找到妥當的處理方法,入世便會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薛侃問,專著涵養天性而不琢磨事上歷練,容易混淆私慾和天理,該怎麼辦呢?

先生說,只要你做到知學,隨著實修的進展,自然就知道修心性的具體情況了,那個時候,你就明白涵養天性和事上磨其實是一回事。不在事上磨只是因為立志的心不夠堅定。

只要你的決心足夠堅定,自然就會在事上歷練。舉個例子,比如學習外語口語,如果你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到一口好口語,自然就不怕剛開始發音不準,別人嘲笑你了。如果你抱著試試的態度,自己態度就很含糊,剛開始張嘴說出來的外語,肯定是很難聽的,一難為情,估計就放下不學了。

薛侃接著問,啥是知學?意思是怎麼才算知道如何修心性的。

先生聽到這裡很無語,反問說,你說說為何學習心學?學習什麼?

薛侃回答說,先生以前講過,學習心學就是學習存養天理。心的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讓自己的心體廓然大公,無有私慾留存。

先生說,你既然認識到了這層,那麼今後只需要去剋制私慾就可以了,還愁什麼天理人慾混淆呢?

薛侃說,很明顯的私慾,我是能看得很清楚的。但細微之處很容易混淆,我經常沒有辦法釐清。有時候是真的沒辦法給出具體判斷,這個時候怎麼辦?

就這問題,先生回答說,實修的水平不到家,是對心體的體認沒有達到非常清楚的程度,根本原因是志向不夠堅定,還需要繼續努力。要懂得“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心是有分辨能力的,應對外物,體會自己心中對是非的判斷,能否真的被心體執行,難不成再去心外另找其他的標準嗎?

薛侃遇到的問題,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那就是涵養的時候感覺很好,事到臨頭,靜時的那份涵養就不翼而飛了。薛侃為此很苦惱,問陽明先生該怎麼辦?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事到臨頭拿捏不住,實際上還是涵養不夠。提到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說的是心內在的具有監察功能的覺知,這個功能是人人都有的。

事上磨實質上是在自己的心體上,體會到底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是非之心”的判斷去真切執行,所以事上磨的準繩依然在自己內心,無需外求。

099-涵養和講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