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宋朝-太祖篇(17)-太祖御駕親征北漢,楊家將初現蹤跡

公元969年2月,剛剛從北漢退兵3個月,宋朝皇帝趙匡胤就再次出兵。這次出兵註定了要震驚當時,因為自從建國之初平定“二李”之後,就再也沒有親臨沙場的皇帝居然御駕親征,要以傾國之力來徹底蕩平北方的敵國。

這時候謎底揭開了,不用石守信,也不用高懷德,更不起用先朝老將張永德、符彥卿,大宋的第一戰將,真正百戰百勝,無往不利的人物就是趙匡胤本人!

歷史可以作證,上面的評語有問題嗎?這一年,從普通一兵起家的皇帝已經43歲了,經驗、精力、智慧都已經均衡地達到了巔峰,他充滿了信心,也極其地理智。御駕親征並不是他靜極思動,殺心難遏,而是他清晰地意識到,北漢雖弱小,但契丹是他真正的勁敵。

必須得他親臨戰場了,遍視宋廷滿朝文武,除了他本人以外,還誰有信心且有能力面對契丹戰而勝之?契丹……趙匡胤默默地在心裡念著這個異族死敵的名字,開始了分兵派將。

命——曹彬、党進等人為先鋒,率軍殺奔太原;再命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贊為步軍都虞候,率精兵隨後跟進;再後面,就是由他本人率領的全軍主力。

大話宋朝-太祖篇(17)-太祖御駕親征北漢,楊家將初現蹤跡


這是合理的安排,不論怎樣,3個月之前的太原之戰已經證明了李繼勳等人至少可以作先頭部隊。

至於必將出現的契丹,他反而一點都沒有安排。這讓很多人不安,但面對親政已經將近十年的宋朝開國皇帝,每一個臣子都只能默默地遵令執行。就連本來不贊同他出兵北漢的前宰相魏仁浦都一樣。

魏仁浦是和範質、王浦一起退出政治中心的,但有所不同,他一直都是趙匡胤的顧問。就在這一年的春節前後,趙匡胤設宴款待老臣,席間突然向魏仁浦微笑致意——為何不勸我進一杯酒?

於是魏仁浦離席上前,為天子上壽。兩人相隔極近時,趙匡胤突然發問——朕欲親征太原,如何?

久經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變,仍舊提壺斟酒,小聲回答——欲速則不達,惟陛下慎之。

但趙匡胤決心己定,不為所動,不僅一意孤行,而且還徵發魏仁浦隨軍參贊。這一年魏仁浦已經59歲了,在古代早已經是老齡人口,但趙匡胤看中了他的經驗。魏仁浦是與眾不同的,雖然他的鼎盛時期也不過是後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後漢、柴榮攻伐北漢,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戰,魏仁浦都在生死關頭站在皇帝的身邊,甚至有記載,當柴榮在巴公原上身陷絕境時,還是魏仁浦提醒了他必須“出陣西殊死戰”,才挽回了已經崩潰的戰局……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趙匡胤對此次北伐必勝的決心。

但是,他千算萬算,都沒法預料到,他還沒有走出自己的國門,就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大麻煩。

突然而至的暴雨。能想像嗎?在開封與太原之間的北方平原上,在仍然是深冬季節,最為寒冷的2月份,趙匡胤的大軍剛剛走到了潞州區域,居然突然遇到了連綿不斷的大雨!

雨大到了連當時漢族軍隊中最精銳的宋朝禁軍主動軍團都無法正常行軍,被迫整整停留了十八天。

戰局瞬息萬變,趙匡胤的主力大軍停留在自己的國內無法行動,而前面的曹彬、党進卻已經深入了北漢國境。怎麼辦?趙匡胤還能沉得住氣,他那些虎狼之性的部下們卻再也忍不住了,他們在大雨中四下亂竄,沒事找事,幾天之後居然給趙匡胤抓來了一個北漢的奸細。

趙匡胤如獲至寶,要說他一點不急那鬼都不信!他立即親自審問,問這個倒黴的間諜,北漢國內,具體到太原城裡,這時候到底怎樣了。

間諜的回答讓他龍心大悅——太原的老百姓苦啊,都盼著你呢,白天黑夜地等,都罵你為啥來得這麼慢!(城中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車駕,恨其遲耳。)

大話宋朝-太祖篇(17)-太祖御駕親征北漢,楊家將初現蹤跡


趙匡胤大笑,不僅沒殺他,還給了他一身新衣服,打發他逃命走人(帝笑,給衣服縱之)。

但後面發生的事情表明,這個命大的奸細可真是個機靈鬼,懂得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結結實實地擺了趙匡胤一道。但是在當時,趙匡胤還是被大大地鼓舞了,他命令,趁著雨勢變小,馬上起程,儘快趕上前方的曹彬、党進還有李繼勳,儘快突入北漢的國境。

但是事實上,他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忙。李繼勳等人早就已經輕車熟路,沒費什麼力氣就再次攻到了太原城下了。太容易了些,讓人都產生了錯覺,是不是北漢已經徹底衰落了,宋朝的軍隊可以隨時隨地到它的國都中心來轉上一圈?而在進攻的途中也真的證實了這一點,北漢當時的第一名將劉繼業(請留意,他本姓楊),就在團柏谷被他們輕易擊敗。

其實說擊敗都有些誇張了,當時劉繼業派出了幾百個騎兵巡邏偵察,結果李繼勳的大隊人馬剛一露面,這些巡邏兵立即舉手投降。宋軍當時就樂了,這就是北漢的精銳?這就是劉繼業手下的兵?而劉繼業就是那個“無敵將軍”?!要笑死人了,大家夥兒還等什麼?還不快衝上去見識一下無敵將軍到底長什麼樣?!

於是宋軍一擁而上,結果就一路馬不停蹄直接衝到了終點站——北漢都城太原城下。而且,很快他們就知道了,一直跑在他們前邊,怎麼追也追不上的“無敵將軍”剛剛逃進了太原城,就被自己的皇帝劉繼元給解職查辦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李繼勳等人在太原城下縱聲狂笑。再沒有什麼比這更爽的了,一切的跡象都表明,北漢在江河日下,前後僅僅相差了3個月,就變得這樣不堪一擊!

還等什麼?攻城!要趕在皇帝陛下抵達之前就把太原城攻下來,把3個月以前就該幹完的活兒辦利索了!這樣才能顯出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無敵將軍”。

劉繼業,本姓楊,名重貴。祖居麟州,後來他定居於太原,所以宋代史書中一般稱他為幷州太原人。他的父親叫楊信,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亂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馬,就地佔領故鄉,自稱刺史。但楊信雖強,也只是一方人物,無論是後漢、後周、北漢,哪一方興起,他就得歸附哪裡。在後漢時,他就被迫派自己的長子楊重貴,到後漢大將劉崇的太原城聽令。

實際上,就是人質。

楊重貴的一生就這樣開始了。要怎樣說呢?縱觀他的一生,無論他走到哪裡,無論他怎樣盡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滿了坎坷和遺憾。他的一生之中,別說尊榮顯貴,就連起碼的尊嚴和生存,都要奮力抗爭。

就連他的名字,都要因為不同時期主人的名字而不斷避諱,他曾經叫楊重貴、楊重訓、楊重勳、楊崇貴,後來連自己的姓都沒法堅持保留,被徹底改名叫劉繼業,成了劉崇的乾兒子。可是由於年齡的關係,還要和劉崇的孫子輩的劉繼恩、劉繼元、劉繼文等同輩……而他忠於每一個主人。

非常遺憾,忠,這是他最為人所樂道的美德,但從個人命運的角度上來說,這是他一生不幸的最大根源。

大話宋朝-太祖篇(17)-太祖御駕親征北漢,楊家將初現蹤跡


這時候,“無敵將軍”又失敗了,他沒能把來犯的宋軍擋在國門之外,相反一路敗退,逃回都城。這都讓君王惱怒,讓敵人恥笑。但是,要知道一來他無敵的威名是在與契丹長年對抗中得來;二來,缺兵少將,難道要讓他真的以一敵萬,以自己一個人就搞定所有敵人?真的只有那樣才符合什麼該死的“無敵”之名?

沒辦法,這就是勝名之累,“無敵將軍”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一樣,在中國註定了不得好死。歷史作證,17年之後,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他壓死了。

說現在,劉繼元盛怒之中,把劉繼業就地免職,但是等到宋軍真的兵臨城下,又馬上改變了主意,要劉繼業再次帶兵出城,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橋,那樣才不至於被宋軍再次死死地圍困。

汾河橋……從這裡開始,趙匡胤第二次進攻北漢的太原之戰拉開了序幕,而劉繼業的名字也從此在宋史中隱約間斷地被人提起。

首先要提一下汾河。“汾”,本身就是大的意思。它有710公里長,在太原境內橫貫南北,足有100多公里。怎麼樣?相當的大了吧,看來無論是民用,還是商用,或者別的什麼用,都足夠了……請原諒我有些囉嗦,但為了說明白這段歷史,汾河就必須先有個交代。

而汾河橋就是當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這時宋朝的人馬熟門熟路,來了就直奔重點,滿心想著北漢人應該識相了,老實點在城裡等著攻城,一切都按去年臨走時重來。但是沒想到,他們剛到橋邊,太原城裡的北漢兵就衝了出來,領頭的還是那個手下敗將劉繼業。

宋朝的大兵們愣了,真是沒想到,這個劉繼業是瘋了嗎?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非常清楚了吧?能不能在城外野戰,應該在去年就彼此心知肚明瞭吧?那麼為什麼還要出城來找死?留下實力守城難道不好嗎?難道劉繼業征戰一生,連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嗎?!

宋朝人憤怒了,最後的結論是劉繼業嚴重欠K,因為他這麼做,只能解釋為根本就沒把宋朝的大兵放在眼裡。那還等什麼?幹掉他!

而此時劉繼業的心情是悲涼的,他什麼都懂,但他只能出兵決戰。其原因和遭遇與他17年之後如出一轍。因為他忠,因為他無條件服從,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會失敗,一定會敗到不可收拾、全軍覆沒,他都會服從命令,衝向數倍於已甚至數十倍於已的敵人!

就這樣,汾河橋變成了血紅色的地獄,當不甘失敗的劉繼元不得不在城裡傳令退兵時,在橋邊已經倒下了1000多具北漢士兵的屍體。而殺敵人一千自傷八百,宋朝的損失也可想而知。

當大宋皇帝趙匡胤駕臨太原城下時,已經城如孤島,戰陣如雲,太原城被再次圍得水洩不通。趙匡胤看著巍峨壯觀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藉的汾河橋,覺得很是滿意,這一切都表明,他手下人的工作還是賣力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