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西方文壇為什麼會出現冷靜務實的文風?

校園青春之旅


1. 社會歷史條件(“理性王國”幻影的消逝,金錢成為人們相互關係的基本紐帶,冷靜務實的心理);

2. 理論條件(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3.文學自身的條件(以往的文學傳統;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文學、俄國諷刺文學;浪漫主義的歷史小說等)


跪射俑


每一場狂歡的後面都離不開冷清和反思。正如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西方文壇,當工業文明從滿眼的輝煌逐漸暴露出陰暗與危機時,代之而起的便是有識之士內心冷竣的審視與反思。

一、對啟蒙運動後構建起的“理性王國”的失望。

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再到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想給成長中的資產階級提供了一把用以推翻封建專制和教會壓迫的利劍。啟蒙思想家們更是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他們改造社會的各種方案。伏爾泰和盧梭都提倡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孟德斯鳩更是主張三權分立,進而提出了他們或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或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的政體方案。這樣的方案統稱理性王國。

然而,隨著17世紀後期到18、19世紀,英美德法等一系列國家先後構建起了所謂的理性王國。但是,理性王國並未真正實現人人的自由平等。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思想上的束縛依然存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理性王國逐漸失去信心。並在此基礎上先後產生了19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文學和19世紀中期的現實主義文學。

二、經濟危機的發生進一步暴露了理性王國的缺陷。

18世紀中後期,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在推動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又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環境的嚴重汙染,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經濟危機的發生。使人們感受到資本主義也並非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社會。

當環境的汙染造成了死亡率的上升,等階級矛盾的激化使整個社會失去了和諧的局面,當經濟危機的發生使更多低收入人群雪上加霜的時候,當人與人之間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的時候,當希望變成了失望,激情退卻之後,反思與救贖便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任務。

這樣的時代背景,反映在文學上,便是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於迅猛發展。

三、建立在對浪漫主義文學反思的基礎上

19世紀初,在對理性王國失望基礎之上,首先產生的是浪漫主義文學。然而由於浪漫主義文學,並沒有尋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所以在此基礎之上,產生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以法國的巴爾扎克為代表,其《人間喜劇》中的眾多作品,善於描寫典型環境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吝嗇鬼中的葛朗臺,在生命的最後關頭,竟然還想著去搶奪來看望他的神父脖子上鍍金的十字架,其貪財吝嗇的性格特徵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同樣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反映了在拿破崙大軍侵略下的俄國人民,面對民族危機,表現出了不同的反映,人性之善惡在作品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以他們為代表,這些作品正是對那個時代社會變遷的一種冷峻的審視與反思。


龍戰於野888


剛剛工業革命帶來了大量利潤,生產力的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實實在在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機器代替了人力,科技帶來了財富,西方骨子裡面的虐奪一下爆發了,一切都是因為利益!西方精神文化漸漸被實用主義所取代,大勢所趨!人類是需要進步的,文明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在這個過程中必將淘汰跟不上時代的東西!精神糧食再好也比不過一個窩窩頭不是嗎?畢竟老百姓還是以食為天!文壇有引導人們嚮往好的生活的意義,務實成了主流,時代改變了,舊的統治必須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