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朴珺触动了谁

近日田朴珺小姐有关贵族精神的一席话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田小姐说了一大堆,细想起来就三句话。第一句,崇尚英国的贵族精神。第二句,贵族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他人。第三句,当下中国缺少这方面教育。

此番言论一经发表,顿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对田小姐的攻击总结下来也是三类。第一,田小姐小三上位不配谈贵族精神。第二,田小姐跪舔权贵,崇洋媚外。第三,中国根本不需要贵族精神。

首先,田小姐是否有资格谈精神

我想谈田小姐是不是小三上位,这个谁都没有资格谈论,因为我们不是人家家庭变故的当事人,谁也不了解人家家庭的真实情况。退一步讲即便田小姐真如网络传言所说的小三上位,人家也完全有资格评谈论族精神。论语里有一句话“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句话的后一半说的就是不能因人的品行不好而否定他说的话。论语里的这句话其实就体现了中国古典的贵族精神。我曾经也特别在意指出我缺点的人是否有资格评论我。“就你那样,凭什么说我啊!”,那时的我和大多数不成熟的人一样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反驳别人。直到有一天,一位长辈给我讲了一个道理。他问我,设想你一个月没洗澡,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西服革履穿戴整齐的人看着你皱眉,嘴里还嘀咕着“这人怎么这么臭”,你是什么心情?我回答说会感到无地自容。他接下来问,你依旧是一个月没洗澡,走在大街上,这时路边一个满脸黑泥,被苍蝇簇拥着的乞丐冲你说“你怎么那么臭”,你是什么心情?我回答,我肯定不屑一顾,他比我还臭,凭什么说我。老人这时候说了我一句话,你对乞丐的话不屑一顾的时候,身上的味道并不比你对西服革履的人说的话感到无地自容时来的清香。其实老人所讲的就是一个闻过则喜的道理。古人谈闻过则喜,四个字背后省略的意思就是不要在意这个过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是怀着什么目的说出来的,说我们过得人是不是比我们还过。

其次,是英国贵族还是英国贵族精神

田朴珺触动了谁

相信很多第一时间跳出来反驳田小姐的人都被田小姐话中的“英国”和“贵族”两个词所触动。似乎这两个词的出现同时勾起了广大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英国贵族特指某一个国家的某一类人,而英国贵族精神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其实田小姐如果更谨言慎行一些,还不如把英国和贵族都省了直接说绅士精神。她被这种精神折服,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尊重他人。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她在英国可以轻易的感受的到,但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则很难。

回过头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大街上多少随便闯红灯的,开车不停的按喇叭,地铁里不给孕妇让座的,饭馆里景区里高声喧哗的,网络上动不动人身攻击要不就人肉别人的。再不就是随便吐痰,随便扔垃圾、遛狗溜孩子随地大小便。种种这些现象,难道不正是因为国人缺少尊重他人的教育导致的吗!外在的礼仪与内在的品格永远是相辅相成的。那个把WIFI密码写在纸上递给顾客的人一定知道如果念出来会影响周围的人,并且不方便顾客输入。这样的人不大可能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或者在马路上开车不停的按喇叭。你觉得这个属于阶级属性和民族属性的讨论范畴吗?为什么人家提到贵族你就觉得谄媚,而提到精神你却不觉得应当见贤思齐呢?

最后,中国需不需要贵族精神

田朴珺触动了谁

田小姐在文章中特意指出中国的父母可能都没有教过我们中餐礼仪。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田小姐绝不是抬高英国而贬低中国。恰恰在中国有文化、有传承的人眼中我国的贵族精神比哪都不low。

田小姐说的中餐礼仪其实更繁复。吃饭筷子不能对着人,用汤勺时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以免碰到别人,筷子不能插在碗里,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动。吃饭时,不能跷二郎腿,腿也不能乱动,咀嚼食物时要闭嘴不能吧唧嘴,夹菜要夹盘子里靠近自己一边的菜。这就是中国所推行的餐桌礼仪,其核心与西方贵族精神一样都是尊重他人。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贵族精神。《礼记》是古代高考的必考科目。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充斥着贵族(君子)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典型的贵族精神,它强调的是高贵的人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尊重别人。包括上文提到的,不以人废言。强调的是君子的包容精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诚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无论古今中外,端庄而富有仪式感的礼节都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转区别于丛林法则的重要工具。为什么古代皇帝立皇后旨在母仪天下?事实上社会上我们所熟知的良好品行、道德准则大多起源于贵族、皇族、士族。当文明自上而下的传播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效仿之后,人类才迎来了公民社会。我们现在早已经度过了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年代。你可以质疑中国社会还有没有贵族,但不要质疑中国社会需不需要贵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