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引言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狄更斯

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都是空前深遠的,它的出現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將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傳播至歐洲各國,使得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遭到沉重打擊,並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雙城記》正是以這一時代背景創作出來的,大部分人可能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裡面的一句話相信幾乎人盡皆知,也就是文章的開頭——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中國的芯片事業

很多文章和演講都非常喜歡引用這句話,這或許和我們淺顯的學習過唯物辯證法有一定關係。無論面對任何事物時,我們都不會草率的對其下定義,而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考慮,也就是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一個時代在某一個方面來看它是最好的,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它又是最壞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從不同的角度能夠得出不同的結論。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這句話同樣可以放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上,看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髮展,美國可謂是用了渾身解數來干擾我們的發展,前有中興事件,後有制裁華為,再加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貿易戰,總的來看無非是美國擔心中國的不斷髮展會影響到他們的世界地位,搶奪他們的利潤,才在各個方面對我國加以限制,而我們最容易被扼住喉嚨的地方,就是美國打壓我們的重點——芯片領域。

在中國有一位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為中國芯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的芯片從無到有,再到不斷取得進步,她都為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這位老人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讓中國芯片不再受到他國的限制。這名老人就是黃令儀。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是,中國在芯片等高科技領域上與美國有差距,是有歷史緣由的。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本土正進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國家處於滿目瘡痍的狀態,處於高速發展的前夜。然而同時期的美國,雖然同樣參與了二戰,但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的侵擾,使得他們發展科技,本身就比我們佔有優勢。也正是在1947年,我國正處於解放戰爭時期,大洋彼岸的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已經出現了一個叫晶體管的東西,宣告著微電子革命即將來臨。

這一時期的中國,解放戰爭剛剛結束,新的國家剛剛建立,一切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大洋彼岸的美國,在芯片領域已經比我們快了一步,這時如果雙方能夠進行交流,那麼我們或許還能夠儘快追上,但眾所周知的是新中國自成立之後就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封鎖,想要得到這些技術,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60年代半導體工業全面發展

這一時期的黃令儀不過剛14歲,但她從小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出生於戰國年代的她早已在心中立下一個崇高的理想,那就是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科院半導體所正式創立,標誌著我國的半導體工業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完成,在清華大學攻讀半導體專業的黃令儀,也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舞臺。

如果在這一時期放眼整個世界,我們會發現美國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家非常偉大的公司,對後世的半導體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就是芯片領域的西點軍校——仙童半導體公司。也正是這家公司的創立,導致了後世美國硅谷的出現。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所有著名的半導體公司,其核心人物都是從仙童公司走出來的,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已經領先於世界。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在這一時期的日本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髮展時期,這是因為在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從最開始的打壓策略逐漸轉變為扶持政策,使得日本的半導體事業同樣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這一時期的中國卻沒有任何外界的援助,蘇聯與我們的關係已經逐漸惡化,更不可能指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也就是說中國半導體事業的發展,對比世界其他國家來看天生就是劣勢的。

然而就算如此,我們仍然在一片漆黑當中不斷摸索向前。有很多人只會片面的看到我們的芯片不如其他國家,但如果從整個中國芯片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的進步速度還是非常喜人的,在未來的某一天追上甚至超越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中國芯片的誕生以及發展,黃令儀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1960年我國的半導體工業體系初步建設完成,短短五年之後這批半導體領域的人才就接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研創一臺國產的微型指導計算機,專門用來負責控制遠程火箭,其代號則是著名的156計算機。收到了這一任務之後,黃令儀等人夜以繼日的在研究所進行工作,到了晚上甚至都不回家,只是在研究所裡面過夜。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付出,讓156計算機僅僅用時一年半的時間就製造完成,標誌著中國集成電路和計算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

榮譽滿身卻孜孜不倦

取得了如此成績的她,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她為什麼取得了這一成績仍然還不感到滿足,還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呢?這一心態的出現在於1989年,黃令儀因為工作原因前往美國,恰逢趕上國際芯片展覽會的召開。在整個會場上,足足有數百個攤位,來自全世界各國的高端芯片都在會場上展覽,然而看了一遍又一遍,黃令儀都沒能看到國產的芯片,這時的她才猛然意識到,中國的芯片領域雖然小有成績,但已經全面落後於世界各國。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她深切的意識到,只有國產芯片做大做強,才能夠在高科技領域上擁有話語權。雖然此時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正如火如荼的發展,各項通訊事業也都做的有聲有色,但黃令儀的心中非常清楚,之所以現如今我們過的這麼舒服,是因為我們的綜合實力還沒有威脅到美國,因此只要我們交足了錢,就能夠使用美國的芯片,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實力對美國產生威脅,那麼美國一旦收回這些芯片,將會給我國的半導體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

因此,本已經到了退休年紀的她仍然奮戰在科研事業的第一線,付出了畢生的全部精力,只為了國產芯片能夠越來越強大,每一代國產芯片的誕生,都凝聚著這名老人的汗水。她參與了中國芯片發展事業的全過程,並一步步見證了自己的擔心化作現實,這名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並被授予了著名的夏培肅獎,以表彰她為中國芯片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84歲老人造出“中國芯”,一生最大心願,只為洗刷百年國恥

結語

榮譽滿身的她仍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仍然在為中國半導體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黃令儀的愛國之心感染了很多人,也讓她新手帶出來的學生更加努力拼搏,為國產芯片的發展添磚加瓦,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讓我們的高科技領域發展的越來越快,讓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受到強烈的威脅。我們作為普通人,也應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領域做出貢獻,讓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

參考資料:《雙城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