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連城訣》又名《素心劍》,創作於1963年,是金庸先生中後期的一篇小說。該小說風格迥異於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整體氣氛陰暗壓抑,色調灰暗。相較於金大俠的其餘小說,《連城訣》走的明顯是"暗黑虐心"路線。這種風格導致很多人都不忍再讀,因為它對人性中醜惡面的赤裸裸揭露,已達聳人聽聞的地步:狄雲在江湖中屢遭陷害——斷指、穿琵琶骨;淩退思為得寶藏活埋女兒,萬震山的殺人砌牆、欲殺孫女滅口;花鐵幹為活命下的不顧廉恥……讀來令人毛骨悚然,胸臆難平。

這也導致該小說在金庸先生的所有小說集中,處於邊緣位置,知名度遠不如《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等長篇小說。但個人認為,《連城訣》並不遜色於金庸的任何一部作品,恰恰相反,正因為其對人性的深刻揭露與批判,使得這部作品有遠超其他作品的現實意義。

有很多人在讀完《連城訣》後,認為其是一個只有人性險惡,而無"俠"的江湖。個人認為不然,它的確沒有"為國為民"的大格局與情懷,但卻通過極惡與極善的對比,在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身上探討了一種基於底層的"俠義精神"。這種俠義精神與武功無關,與擔當無關,與能力無關。其並非是"達則兼濟天下"的俠之大者,而是"窮則獨善其身"的基於鄉土社會中善良本性之下的對個人德行與本心的堅守,這樣的俠,更具有普遍性與代表性。

但狄雲的俠,又是獨一無二的,他代表的雖然是江湖底層人們的俠義精神,但其在屢屢面對陷害、折磨、汙衊、背叛等極端情況下表現出的寧折不改,窮且益堅的精神,又已遠超傳統意義上的俠義精神。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狄雲的俠,是發乎本心的"窮則獨善其身"的道德觀

說狄雲的俠具有代表性,是因為他的出生實在平凡不過,他僅僅是一個農村小夥,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鋪鄉下長大。他的性格,具有鄉土社會下熟人社會中普遍的善良與質樸,小說第一回目為"鄉下人進城",就很好的概括了他的這種特質。

狄雲的善良與質樸源於江湖的底層——鄉下,這是多年處於一種簡單淳樸生活環境下潛移默化形成的品質,這種品質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尚不能稱其為俠。狄雲真正成為俠,是他將善進行到底,無論身處囹圄,還是處於進退維艱、自身難保的困境,在身不由己或者求生的本能之下,還能保持內心對他人的善意,這種對善的無條件的持守,讓他具有了俠的精神,這種精神,已經超越了江湖底層的狹義的善的概念。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窮則獨善其身,是對狄雲俠義精神最好的註解。

窮的解釋有幾種:其中有財資睏乏,也指處境惡劣。狄雲在前期就屬於財資睏乏的“窮”,與師傅戚長髮一家為了有一身體面的衣服進城,不得已把家裡唯一的一頭耕地的牛賣掉換錢。同時,財資的睏乏也造就了他見識的匱乏,一直住在鄉下,從沒見過世面,自然不懂人心的險惡與江湖上的為人處事之道。所以在萬震山的宴席上,為了師傅的一件新衣服,就做了出頭鳥,與呂通打了一場。

狄雲急竄讓開,叫道:“我不跟你打架。我師父這件新袍子,花了三兩銀子縫的,咱們賣了大牯牛大黃,才縫了三套衣服,今兒第一次上身……”

這一場僥倖勝出,卻拂了萬震山的面子,打了萬震山八位徒弟的臉,因為呂通是來砸萬震山場子的,自己的徒弟還沒出頭,卻讓一向不怎麼對付的戚長髮的徒弟搶了先,萬震山師徒面子上都不好看。

狄雲的出頭,並非是出於俠義之心,僅僅是因為呂通潑的糞,濺到了戚長髮的衣服上,而這身衣服,是用他們吃飯的傢伙——大牯牛換來的。因為財資的睏乏,這身衣服在狄雲心中的分量不菲,所以他挺身而出,要求賠償,最後得罪了萬震山的徒弟。

"窮"令狄雲因為一件衣服而不淡定,也讓萬震山的一群徒弟有了足夠的底氣去尋他的晦氣,並採用陷害的手段奪其所愛,狄雲的悲劇正源於此。但對狄雲自身而言,窮並未給他的內心造成任何困擾,鄉下人進城,面對大場面,並沒有畏畏縮縮;萬圭等人尋釁,狄雲勝券在握的情況下選擇留手,在眾人一擁而上,戰敗不敵的情況下,不卑不亢。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狄雲的後期,面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處境上的“窮”。慘遭陷害,斷指入獄,被穿琵琶骨,被丁典誤解,越獄後又被所謂的正派人士誤認為血刀門弟子並遭追殺,被縱馬踩斷腿骨等等,狄雲的遭遇,窮盡了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

但無論是處於物質還是處境上的困境,狄雲始終未曾丟掉內心最為珍貴的東西。萬圭等人看不起他,以眾欺寡,他始終不曾低頭;丁典在獄中對他拳腳相加,他在丁典受刑後仍然不忍並加以照顧;水笙對他百般誤解,他仍在自己深陷險境時屢次出手相救;在血刀老祖濫殺無辜時,縱是自身難保,他也同樣挺身而出制止;儘管窮途末路,他都不曾忘記對丁典的承諾,縱使滿世界逃命,仍不忘帶著丁典的屍骨……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一個能力強大的人,在江湖中行俠仗義,信守承諾很容易,因為他的能力給俠義提供了足夠的支撐和本錢。而一個始終貧困,武功平平,自己尚且疲於奔命、自身難保之人,能夠在屠刀下挺身而出,對朋友信守承諾,做到不以物喜悲,始終不卑不亢,才真正需要大勇氣。從這方面來說,狄雲是當之無愧的俠士,也真正做到了獨善其身。他的獨善其身,包含了傳統道德觀的"仁義"與"忠信"。

相較而言,眾俠士跟隨水岱救女的各懷心思,花鐵幹人性的徹底扭轉,萬圭的不擇手段,汪嘯風的輕信流言,戚長髮師兄弟的互相算計,狄雲的德行就顯得更為高尚。眾人為追求俠義之名而行俠義之實,最後原形畢露,狄雲僅僅為了活著,基於血脈深處的善讓他在求生過程中自然生髮俠義之行,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狄雲小格局的善,在江湖浮沉中,因為堅守,終於成長為大格局的俠。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一以貫之的純善,成為狄雲能夠屢屢脫困的軟實力

很多人在為狄雲的處境揪心的同時,對他的傻與木訥憤憤不平,對他不審時度勢的盲目的善進行批判,認為他的善失去了底線,譬如說對血刀老祖的善,讓他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底線。

以上觀點,難免有上帝視角之嫌,狄雲自被萬圭陷害開始,他的命運就已開始身不由己,他始終在這個江湖的驚濤駭浪中飄蕩,隨時有傾覆的可能,身體被裹挾,完全不能自已,一個巨浪剛過,另一個巨浪又撲面而來。在被裹挾進越來越深的江湖中時,狄雲除開自保的本能外,唯一能夠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內心。

他曾面臨各種困境,如棋子一般任人擺佈,但正是他始終堅持的善意,才能助其脫困。

在獄中能夠脫困,是因為丁典的越獄,他能夠消解丁典對他的誤會,是因為自殺的行為,而能夠與丁典成為朋友,卻是他的善意,最終打動了丁典,從而也得到了冠絕天下的絕學《神照經》;在面對血刀老祖與"落花流水"四人的困局時,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善,認為血刀老祖有救命之恩,不願獨自逃命,可能早被血刀老祖當成棄子;如果不是相救水笙,也不會被血刀老祖打通任督二脈,進而神功大成,最後贏得白富美水笙的心,也是因為他始終堅持的善所透出的人格魅力,才令水笙對他的誤解冰釋,進而心生傾慕。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從狄雲的運氣來看,只能用一言難盡形容,才出虎穴,又進狼窩,一個接一個的坑等著他跳,這種運氣的人,也只有前世作惡無數的人才配擁有。我們分析狄雲所經歷的困境,發現大都無解:原本是一個淳樸至情之人,卻被青梅竹馬的師妹誤會是淫賊;萬圭表面相助,實則陷害;本是一腔正氣,卻被誤解為邪門弟子,被正派人士追殺……

因為自己本事低微,毫無辯才,武功平平,名氣幾無,在他人眼中也就是螻蟻般的存在,根本無從解釋。此種處境下的狄雲,既然硬實力遠遠不夠,無法助自己脫離困境,只能堅持本心,從軟實力上得到他人的認可,這也是他能選擇的唯一方案。

狄雲並非是傻,而是他向來不以惡意去揣測他人,所以始終後知後覺,難識江湖的險惡。也正因如此,在江湖的渾水中,狄雲才能如一股清流,得到丁典、水笙等人的賞識,即便如血刀老祖般殺人如麻之人,在遍嘗徒弟的冷漠後,也對他的善與感恩之心心生好感。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連城訣》結局的一些感想

《連城訣》的江湖充滿了黑暗,大家都在為名為利,勾心鬥角,不擇手段。心思純潔之人,早被當做棋子玩弄,身不由己。什麼師徒之情,父女之情,夫妻之情,祖孫之情……統統都淪為名利的工具。

但同時又塑造了一個純善的,重情重義,視名利如糞土的狄雲。兩相對比,實在是對人性的一種莫大諷刺與批判。

故事的最後,狄雲在見到眾人為寶藏瘋狂後,選擇離開江湖,帶著師妹的女兒遁隱到曾被血崩所困的川邊的雪谷,在那裡,遇見了正在等待他的水笙。

她滿臉歡笑,向他飛奔過來,又笑又叫:“我等了你這麼久!我知道你終於會回來的。你如不來,我要在這裡等你十年,你十年不來,我到江湖上找你一百年!”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這樣的結局讓讀者終於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光明,內心終於得以慰藉。狄雲最後的結局有其必然性,在任何處境下都不改本心,心地純良,無慾無求之人,終究會有云開霧散的一天,這也是作者傳遞出的一種道德觀與價值觀。

狄雲最後雖然身懷神功,但選擇了隱。分析金老筆下的俠士,他們的俠幾乎都有著雙重屬性——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和事了拂衣去的隱俠。郭靖、喬峰是典型的俠之大者,楊過、張無忌、令狐沖等最後都選擇了隱。然無論是大俠還是隱俠,他們都曾在江湖上憑藉自己的實力有所建樹,最後功成而身退,隱於山林。

但狄雲的隱卻是看透江湖人心險惡後的隱,有著明顯的消極避世思想。這種思想,是內心道德觀與現實衝突後無奈的選擇。狄雲的俠只能拯救自己於危難,讓自己無愧於心。對於江湖險惡的人心,只能通過每個人的自我救贖。

《連城訣》:莫道江湖險惡世無俠,須知持心守正俠自成

結語

《連城訣》原名《素心劍》,素心指本心,也指純潔的心地,結合狄雲的外號"空心菜",金老的寫作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但這部小說給我最大的感觸並非是如狄雲般始終保持空心的狀態和一以貫之的善,畢竟如狄雲之困境,普通人很難遇到,也實在難以做到獨善其身。

而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必須如狄雲般要有自己的堅持,堅持一種好的品質與德行,堅持一種優秀的習慣。很多時候,不隨大流,堅持了他人不能堅持的東西,就足以贏得別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