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文/李立紅;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15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到社會學博士,成為著名紀錄片導演,周翼虎這些頭銜很嚇人,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以和他的詩歌作品相提並論,樸素、純粹、乾淨是我讀他的詩歌最大的感受,他把紀錄片的精神元素完全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或者說,詩歌是他的生活和思考的紀錄片。

我是偶然看他執導的新年詩會,才知道這位不著名詩人的。在當下,詩歌式微,到處充斥著利益與誘惑,還有這樣的一個人以一己之力,以詩歌的名義,組織高雅的跨年詩會,對逝去的一年表達一份詩意的尊敬,這多麼難能可貴。

網上購買了他的詩集《離開秋天的留言》,裝幀淡雅素淨,沒有封腰,沒有名人作序,看起來有些寒酸,翻開第一頁就是那份內心獨白,很獨特:

  像一棵植物一樣活著

  被上帝安排在一個寂靜的角落

  被風吹過,被塵掩過

  我恐懼但靜靜地佇立

像植物一樣活著,靜靜地,沐浴自己的陽光,與世無爭,靠壯大自己而不是貶低別人生活,讀著讀著,突然找到了我心儀的生活方式。我就是一棵不起眼的狗尾草,不管遇見什麼坎坷,都不哭,燦爛地搖曳,微笑,到秋天,悄悄離開,不打擾任何人。

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周翼虎的詩不故作高深,也不賣弄詞彙,用最真實的語言道出生活的感懷,或溫暖,或孤獨,或堅守,或希冀,每一個字都不生僻,甚至很平庸,但連在一起,就是韻味,就是思想的高地。他善於把生活的故事,像紀錄片一樣,用最平靜的語言表述出來,可帶給人的卻是雷霆萬鈞的感慨。

生活中,葡萄常有,但把葡萄釀成美酒,就是工匠了。

在《孤兒》中,他這樣寫到:“走在秋天的街上/只想悄然走遠/和落葉一起歸於塵土/來世做一個孤兒”短短几句話,把人在世俗的河裡翻騰,內心的陷落與凡俗、無奈與孤獨無處藏身的現狀表達得恰如其分。有過同樣的感受,卻不知道如何寫在紙上,就這樣被詩人輕飄飄地吐出來了,不拖泥帶水,一騎絕塵。

比如《平安夜——讚美》這組長詩,詩人清晰地“看見豐富的肉類、衣物和幸福的笑臉”,還看到地鐵裡擁擠的人群、天橋乞討的乞丐、呆滯的民工、垃圾桶邊的母親、醉酒的工人、農民的兒子,寫的都是大都市裡,生活在底層的掙扎的人們。

白描一樣清晰的人物剪影,在社會轉型時期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讓人想到這就是我,平常的小人物,或我身邊的人,是我的親人。


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這些人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平凡人,螞蟻一樣工作,隨波逐流,辛苦操勞。而“我”“在局外人和局內人之間搖擺”,是其中一員,也是不同於他們的肯於仰望星空的人。詩人在理想與現實中彷徨,在天空與地面中穿行,就是這樣,

他“依舊含淚微笑,在冰天雪地裡,叫賣每一份溫暖”,“依舊在城市的穿行中低頭讚美……在這樣一個冬夜,我們熱愛並祝福”。讀後,有一份貼地行走的篤定,又有仰天而歌的豪邁,這就是知識分子的擔當吧,很好地詮釋了“夢就是我們為世界縫上的補丁”這句詩的含義。

他的長篇敘事詩《秋天與硝石》,以祖父、家族的興衰、故鄉的失落為意象,拉伸出一條埋藏於中國近現代歷史印痕中的道路,是關乎人的理想和信念的深度思索,更是對人的精神長度的細緻丈量,是對先輩的祭奠,略感憂傷,內心卻很堅強。他說:

  那些來自古老的家園的異鄉人,每當看到

  硝石和月色,都有寒冷的回憶

  秋天和硝石,你們在塵世如此美麗

  卻沒有一個誘惑你們的眼神

  在這個苟且偷安的冬天

  記住,閃亮的硝石裡面是豐富的鹽

  放在那些為命運告別的人手中

  隨著秋天的離去,你的體溫和汗水

  將我的心臟研製成一塊硝石

  它是在城市街道走著看我的月亮

這才是詩人帶給我們的冬天裡的暖陽,秋天的留言,是歲月的汩汩甘泉,是那份永遠存在的紅色記憶與溫暖。


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我發現,詩人特別喜歡用“飽滿”這個詞,這正是秋之意向,他對秋的喜愛不言而喻。他寫秋天的蘋果、柿子,包括麥田、稻田“飽滿而金黃”,寫“如桃子一樣年輕的人”“胃口比向日葵還飽滿”,讀起來,是豐盈的秋之氣象,要離開秋天,這些豐收的果實怎能不佔一席之地呢。詩歌中反覆使用,並不覺得雷同,反倒覺得詩人通過這樣的強化,把內心對成熟的祈盼、對擺脫孤獨的渴望,一次次烙入我的心底,一次次加深了我對秋的印象。

詩集共有十部分,分類較雜,每一部分的詩並不多,涵蓋內容豐富,既有史詩般的長篇敘事詩,又有精短哲思的抒情詩,既有濃墨重彩般的渲染,又有看似不經意,其實是字斟句酌的精品。我比較喜歡短詩,給人留有回味的空間。

讀過詩集,我覺得詩對於周翼虎而言,就是生活的敘述,就像他擅長的紀錄片似的,樸素無華,重在呈現,真實呈現自己的所思所想。讀者可以自己自取喜歡的部分,去昇華,去再思考,就像涮鍋一樣,詩人給你的是原料,原汁原味的佐料,至於調出什麼味道,全在讀者的喜好。他的詩歌不神秘,看起來也不晦澀,甚至一點也不像詩,我覺得不是他水平欠缺,而是詩歌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個清晨的日出,每個夜晚的安眠一樣,自然而然。

詩歌寫到這樣,也算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不是刻意給人看的,是寫給有緣人的,是小性情大智慧。

人物:叫賣每一份溫暖

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想,人到中年,我們都開始漸漸發福,開始放棄事業追求,轉而關注柴米油鹽的瑣屑,關注孩子的女朋友,關注房子票子。在世俗生活裡,漸漸習慣了煙火氣,踱步多於跑步,細嚼慢嚥多於急三火四,眼睛為庸俗而駐足。漸漸習慣了沒有追求、沒有理想的日子,習慣用心於手機、麻將、緋聞……唯獨缺少了詩歌,沒有了星空,沒有了熱血。當然,我們表達情感的途徑很多,詩歌只是之一,但我最近讀幾本詩集後,忽然感覺詩歌依然很高尚,是一種高級的心靈撫慰和按摩。

80年代是詩歌的狂熱時期,早已經成為過眼煙雲,作為那個時代的經歷者,過去了就過去了,但我還是覺得雖然詩並不能拯救這個世界於荒蕪,但詩的存在會為我們樸實的日常輸送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詩意生活不可缺少。

詩人阿梅說:“只有執著的靈魂,方能在詩歌裡堅守。”周翼虎應該算一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