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板栗餅開始談中醫

業餘時間會自己琢磨點吃食,在菜譜上翻到了所謂的“板栗餅”,看起來做法很簡單,本著大無畏的精神嘗試製作,折騰了近三個小時終於出鍋。自此悟得,萬不要眼高手低,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做起來不一定那麼容易。好在結果還不錯,所以哪怕過程不順,也要堅持一下,因為或許前方便是柳暗花明。

板栗是個好東西,除了既往喜歡“糖炒栗子”的味道外,還有其所謂補腎的功效在作祟。據說栗子的形狀像前列腺,故而有補前列腺的作用。這是典型的中醫的象形思維在作怪。至於是不是有道理的,我保持一點懷疑的態度在裡面。作為中醫學生,理論上講我應該深信陰陽五行之類的學說,事實恰好相反,因為太過於虛幻的說理性,我力主將所謂的五行相生相剋之類的思想在中醫中剔除出去。 將醫學回歸簡單務實,不譁眾取寵,不人云亦云,不故作玄虛。務必將醫學的最終目的放到解決疾病上來。

故而,我更喜歡《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這類樸實的、簡明的思維方式;什麼藥有什麼樣的作用,什麼方子治療什麼樣的病,簡單明瞭就好。至於是否準確,要去臨床中摸索。至於選用一套什麼樣的說理工具來表達自己的學說,是每個醫者的自由。五行只是其一,而非其唯一。

回到板栗上來,板栗的作用在《千金要方》中有所記載:

味鹹,溫,無毒,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

簡單來講,即是補脾胃、補腎的作用。《本草綱目》介紹了一下為什麼認為他有補腎的作用,“有人內寒,暴瀉如注,令食煨慄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慄能通腎,於此可驗”。故而對於中醫中藥,實踐是理論的來源,藥物的功效來自於生活經驗的觀察,而非空洞的理論。諸如桂枝湯治療太陽中風,是臨床實踐發現桂枝、白芍、姜棗草的配伍能夠治療太陽中風如頭痛、脈浮、汗出的症狀等,才有了這個方子。而不是先有了“桂枝辛溫發散為陽,芍藥酸寒收斂為陰”之類的理論,造出一個方子去治療太陽病。醫學必起於實踐,方用於實踐。

《食療本草》指出

生食治腰腳。蒸炒食之,令人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針對補腎而言,當是生用為佳。《綱目》也提及此“蓋風乾之慄,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嚥,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當然,自己做飯吃,炒煨蒸煮均可,畢竟是食材,要追求口感。

《玉揪藥解》是清代大醫黃元御所做,其說理每多升降浮沉五行生剋之說,晦澀難懂,章次公先生曾謂:“清代醫人中,有二奇人,曰四明高斗魁,玉田王清任;有二學人:曰吳縣葉桂及徐大椿;有二妄人,曰昌化黃元御、元和陸懋修。高王二人奇而不詭,開創風氣;葉徐二人雖沿仲景,自有創穫。若黃陸二人直以齒牙勝人,而究其實則枵然無物者”,可謂是極重的批判了。我自然也是不喜那些空洞華麗辭藻的,搞不明白那些水升火降陰陽五行,然則,其書既有傳承,則必有其可取之處。不理解的不切實際的部分,自然可以先放在一邊,把其中淺明易懂的,自然可以拿來用,在實踐中去檢驗。比如對栗子的描述,我認為是比較恰當切簡單的

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

作用,功效,副作用,都說明白了。翻譯過來,就是能補脾胃,但是不能吃多了,吃多了不好消化,容易腹脹、氣滯。凡事有利則有痺,好吃也不可貪食,對於任何一種食物,均是至理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