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吳釗燮“臺美不建交”論

圖片

吳釗燮 資料圖

臺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日前向美國媒體表白,“目前不會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一旦臺海發生衝突不會依靠美國介入”,他的表述與民進黨一向的說法迥異,引起許多猜測與爭議,綠營內部還傳出對吳釗燮的批判。

臺灣《中國時報》29日發表評論文章《吳釗燮背後的深意》,文章指出,美國衛生部長阿扎及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相繼訪臺,導致北京連日派出多機型、多階層、多架次軍機,跨越“海峽中線”向臺灣示威,並且聲稱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一時之間,令眾人憂慮臺海是否即將發生戰事。

圖片

克拉奇右二 資料圖

吳釗燮在專訪中表示:“對臺軍事行動的風險增加,讓臺灣可能成為代罪羔羊。”這充分顯示蔡英文嗅到了火藥味,並且深知兵戎之事非同小可。在此關鍵時刻,必須防微杜漸,避免使臺灣陷入火海。

吳釗燮說“臺灣不尋求與美國建交”,是在告訴北京:即使特朗普總統為了拉抬選情,做出“十月驚奇”,臺灣也不會輕易扈從美國觸犯大陸底線。吳釗燮還說“若與中國(大陸)發生衝突,臺灣不會依靠美國干預”,也是告訴北京,臺灣不會讓美國介入兩岸事務,以避免大陸以“外國勢力介入臺灣”為由,引用《反分裂國家法》對臺動武。

圖片

臺灣《旺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許多人將臺海可能的衝突當成賭局,更有旁觀好事之徒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以便混水摸魚趁亂取利。當事者缺乏賭本卻加碼跟進,以身家性命與前途當作籌碼,更有軍火業者以插花賭盤莊家模式入場,企圖坐收下注抽成利益,大撈特撈一番,綠營願意務實面對險惡情勢,應視為和平的一線曙光。

面對臺海頻繁的軍事活動,民進黨當局開始調整政策,從以往叫陣求戰、四處求援,轉而務實面對戰爭一旦爆發,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但這還不夠,民進黨當局應進一步理解,整建軍備是面對臺海緊張情勢惡劣互動關係下,當局維繫安全與生存最無奈的政策選項,特別是財政愈來愈艱困,還要投下重金籌購武器,將排擠經濟建設、教育發展、社會福利所需,並侵蝕臺灣地區的財務結構。大陸防務預算去年是臺灣的15倍,美國願意幫助臺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未來10年臺灣至少要編列2兆新臺幣預算支應,而必須搭配的軟硬件與人力成本更將高出數倍,臺灣玩不起軍備競賽。民進黨當局更應思考,如何從這條死路迴轉脫困。

圖片

北京戰略清晰,“開戰與否由臺灣決定,避戰同樣由臺灣主導”。美國副國務卿克拉奇來臺,先高調由“美在臺協會”和蔡英文宣示,後又轉趨低調,不搭美國行政專機、不進蔡英文辦公室,以參加李登輝追思禮拜為官方理由,“臺美經濟商業對話”也改成“前期對談”,與安全團隊原先的期待落差甚大,美國大選可能造就“十月驚奇”的幻夢似將破滅。

北京表現強勢,但不表示沒有機會讓兩岸關係重回正軌,只要雙方有意願,兩岸關係重新啟動並非空想。首先臺灣要積極避戰,不論是在哪一個“戰場”,不要當傷害中華民族利益的馬前卒,更不要傷害兩岸共同的利益。其次,要累積互信。

特別是經濟議題,犧牲經貿利益與企業商機,在強權競爭間選邊站,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克拉奇來臺提出7項議題,包括“5G乾淨網絡”、產業供應鏈重組、印太戰略、“新南向”政策、基礎建設能源、投資審查及全球婦女經濟賦權,其實只有一個主旨,協助圍堵大陸。臺灣科技仰賴美國,固然不能違逆美國核心利益,但臺灣傳統制造業又仰賴大陸市場,過去30年兩岸經濟已形成密不可分關係,萬萬不能一刀切。臺灣不能一味聽從美國,要有自己的判斷。

本文摘編整理自臺灣《中國時報》、《旺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