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本文為教子無憂原創,首發於 PSC2008SPC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大學一次性清退22名大學生


前陣,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發佈通告,決定對學業成績沒有達到要求的22名學生進行清退。


另外,還有40名學生留級。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開除了22名學生。


原因不是違法校規校紀,也不是闖了大禍,很簡單,考試不合格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圖源 |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報道,985名校華中科技大學發佈一則通告,決定把18名學生的本科學歷轉成專科。原因還是考試成績不合格


而考試不合格的原因,是沉迷網遊,“學生本科轉專科最大的原因是沉迷於網絡遊戲。


這18個學生,考入華中科大之後,完全沉湎於打遊戲,學習上無法自己堅持,完全約束不了自己、


補課、休學、留級,這些措施對於他們都沒用,學校只好做出處罰。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國家出新規:22時到次日8時未成年人禁玩網遊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近幾日,國家新聞出版署近日發出《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


可見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過度消費等問題發展的嚴重性已經需要國家出條例來規範孩子的行為了。


然而,這真的就夠了嗎?網友們的評論中不乏有慶幸自己已經成年的。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圖源 | 微博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未成年時越是壓抑

成年後的爆發越為猛烈


華中科技大學,重點985大學的學生如此,其它大學的學習情況,你可想而知。


《人民日報》刊登過一篇文章 ——《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

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遊戲多


每學期到來,領來一摞新書,期末再賣出去,還是新的,翻都沒翻過。


學了4年英語,有勉強過了4級的,也有畢業了還沒過的,畢業的時候連寫篇400字的文章都不會,更不要談和外國人的基本溝通了。


畢業前,“上大學前填報志願,你說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好吧,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


這是在上學嗎?這是在混日子,所以作家清歡說:“在中國,有2000萬大學生,在假裝上課。”


一直以來,大學都被當成學生學習的終點,解放的開始。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會告訴你:“熬過高中,到了大學就輕鬆了。到時候你想幹嘛就幹嘛。”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22名大學生被學校開除:兒時被壓抑的手機成癮


真的是這樣嗎?


教子無憂用11年的家庭教育案例經驗告訴你,不是


教子無憂之前就接到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一個考上非常優秀的一本大學的女生,大四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畢業。


因為到了大學後,每天感覺身體和宿舍的床黏在了一起,沒辦法下床。

在床上幹嘛?

玩手機。


上大學之前父母嚴禁她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和遊戲,到了大學她就開始瘋狂玩手機,覺得很新奇,玩不夠。


一下子放大的自由度,讓她迅速手機成癮。


而成年人一旦上癮,比孩童時期的成癮更難戒掉。


11年的輟學厭學案例經驗,讓我們教子無憂的創始人肖亦彤感到愈發地心痛 ——


能解決厭學輟學的孩子還不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更多的家長防患於未然,真正把這些症狀扼殺於搖籃之中呢?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自身的情緒和需求。

同樣,這些從一代代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技能、習慣、處事方式等等,甚至是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也會繼續影響和塑造我們的孩子


媽媽的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1.支配一切——服從, 無主動性 , 消極 , 溫和


2.照管過嚴——幼稚 , 依賴性 , 神經質 , 被動 , 膽怯


3.溺愛——任性 , 反抗性 , 幼稚 , 神經質


4.順應過度——無責任心 , 不服從 , 攻擊 , 粗暴


5.忽視——冷酷 , 攻擊 , 情緒不安定 , 創造力強 , 善交往


6.拒絕——神經質 , 反社會 , 粗暴 ; 企圖引人注意 , 冷漠


7.殘酷——執拗 , 冷酷 , 神經質 , 躲避 , 獨立性


8.民主——獨立性 , 爽直 , 協作 , 親切 , 善於社會交往


9.專制——依賴 , 反抗 , 情緒不安定 ,自我中心,膽大


如果問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怎麼樣?”,回答通常都是

“希望我的孩子開心”,“希望我的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其實更想要孩子填補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遺憾。


於是我們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和自己的遺憾,去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

但那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孩子要不服從,要不反抗。

而輟學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能量強大,有勇氣反抗的孩子。

再回到對孩子期許的那個問題,你說,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觀察優秀的人,他們的父母一定是:

1/ 重視教育

2/ 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3/ 不斷學習成長,以身作則


捫心自問,你是否是一個稱職能夠“上崗”的父母呢?


如果答案是否,你還有勇氣繼續教育自己的孩子嗎?


誰不想孩子變好,現在還來得及。



文案 | Joyce

編輯、排版 | susie



點擊 [瞭解更多] ,獲取更多教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