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

人們常用三思而後行這句話規勸別人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一句。這句話出自知名的古典書籍《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裡的“三”往往不指確數的“三”,而是表示次數很多。

三思而後行?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

先介紹一下季文子,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輔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魯國國君。驅逐權臣公孫歸父出境後,季氏掌握魯國爭權。據《史記·魯世家》記載,季文子當政時,"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季文子位高權重,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有人瞧不起季文子這種做法,季文子卻回答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消息不脛而走,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併為後世所傳頌。季文子以自己的行動,向歷史證明了他的高風亮節。

三思而後行?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

凡事總要做到有備無患,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徵。那麼這個"再,斯可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通常認為有兩種說法:

1、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有人認為這比較符合了孔子一貫主張的“慎”,也與我們現在的用法相似。

2、其實這句是貶義,應該是考慮兩次就夠了。南懷瑾老先生也認為孔子針對季文子的不管大小事都“三思而後行”的行為是不贊同的,謹慎本身是好的,但是要分大小事,不然反而顯得磨磨唧唧小家子氣,還十分耽誤事。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為他過於小心,"再,斯可矣。"

三思而後行?其實這句話還有下一句

不過不管怎麼說,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它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只有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