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為什麼晚飯吃7分飽.?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一,暴飲暴食傷脾胃

俗話說:“飯吃七成飽。”因為七成飽是最適合胃的受納和消化。那麼怎麼判斷是七成飽了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吃飯時感覺胃已經飽和,想吃也還能再吃點,不吃也可以的狀態,差不多就是七成飽了。我們的胃可以隨著食物的進入而擴大,但是有極限的。暴飲暴食會吃進去過多的食物,不僅會造成胃部的過度撐脹而對胃有損傷,而且還會減弱胃的蠕動功能,使其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進而引起諸如消化不良、嘔吐、急性胃腸炎、胃出血、便秘等疾病,還有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膽囊炎以及心腦血管疾患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時候為了趕時間、忙工作而顧不上吃飯,尤其是早餐,隨便吃兩口甚至是不吃,等著忙完再大吃特吃,這就是典型的暴飲暴食,不僅不健康,還會造成大量的餐飲浪費。

二,

病從口入,為什麼晚飯吃7分飽.?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病從口入,為什麼晚飯吃7分飽.?對健康有什麼好處

順應自然 合理飲食

“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呂氏春秋·盡數》)。之所以會有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因為每一餐都有著重要意義,大家都知道有句話叫“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在經過了一晚上的休息後,早晨胃內的食物早就已經排空了,沒有了可供提取、消耗的能量供給,而早晨又處於身體機能逐漸旺盛的上升時期,需要較多的營養供給能量,因此,早餐不僅要吃,而且還要吃好;等到了中午,一來有了高質量早餐的基礎,二來身體機能開始逐漸地減弱,要為晚上的休息做準備了,但是又還有下午的漫長時光,因此午餐就要吃飽;至於晚上要吃少,那是因為到了晚上身體快要休息了,各大器官也都會逐步進入休息時間,此時只需要少量營養維持基本生理的需求即可,因此只需要少吃一點就可以了。

雖說都知道每餐的重要性和意義,但是能做到的卻很少:生活工作壓力更大了,生活節奏變快了,夜晚的娛樂更多了,聚會聚餐更頻繁了,不僅帶來了心理上的緊張,也帶來了生活作息的不規律,同時造成食物浪費。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有記載:“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因為此時食物停聚在胃內尚未消化,導致胃中氣血瘀滯,一來使脾胃功能受損,二來因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導致其他諸多疾病。故餐後宜散步活動,留給食物消化的時間,氣血運行,有利於健康,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到底如何飲食才是健康的呢?簡單來說:因人而異,不管是飲食的量還是食物種類的搭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消耗能量越多,對飲食營養的需求會多一些;消耗得少,那麼所需就會少一些。飲食攝入應與自身消耗相匹配,二者是成正比的。

另外,由於脾胃功能的不健全和認知的侷限,很多小孩存在“食不知飽”的問題,不能比較準確地判斷自己是不是吃飽了,如果家長仍舊秉承著“多吃是福” “能吃代表健康”的觀念,讓小孩被動地攝入超過其身體所需的營養,會導致小孩營養過剩,這些“多餘的”營養在體內堆積,最終成為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患這些“富貴病”的後備隊員。

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通過養生之法達到健康長壽、無病無災的效果,其實,真正的養生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