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孩子》之二

秦岭象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大地上,孕育着他们的子子孙孙。陕西秦岭把它分为陕南,陕北,中间就是八百里秦川。

商洛地辖六县一市,位于秦岭的东南部。这里土地贫瘠,地产稀缺,基本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商洛在这样的情况下,但是世世代代的商洛人不畏艰辛,历经沧桑,过着较为原始的农耕生活。

有这样一位后生出生于70年代的碾沟。在碌碡坪这个村庄有二三十户人家,姓氏有汪,刘,舒,周,杨,彭,吴等八九个姓代。碾沟因为有一座水力磨坊而得名。

村里的适龄儿童就在村里“碌碡坪小学”上学。全校只有一个教师,是本村的民办教师。碌碌坪因有碾谷物的碌碡而冠之。

到五年级的时侯,离家就远了。需要住校。宿舍是通铺,伙食是每天两顿玉米面糊糊,下饭菜是从家带的咸酸菜。

天天如此的同一饭菜,这后生也想吃点好的。在中午12点放学时,一路飞跑往家赶。学校到村口有三里路,基本上路面较平坦,但是进沟有五里路是上坡路。一路上心无杂念,只有一个目的,尽快到家吃上一顿烩面,路上不敢东张西望,喘着粗气,到家后不论三七二十一,盛上一碗先吃,再盛上一碗凉着备用。吃完饭给大人说声再见立刻马不停蹄地朝校赶。下坡容易,上坡难。因为回家时肚子是饿的,又是上坡路。返校时是下坡路,肚里不饥有力气。秦岭山区里河流的南面的村沟地形落差较大,全部是梯田。所以就不用走羊肠小道了。直接走梯田,每个田梯有一米多高,就一个健步,一个跳跃,一个梯田台阶,真有点武侠小说里飞崖走壁的架势。返到教室,2点钟上课铃声也就响了,这时肚子却隐隐作疼,由于吃的饱,有剧烈运动的缘故。坐在座位上面红耳赤,上气不接下气,但是乐此不疲。下午6点放学,可以到校前的柳树行,大河边玩耍,有时去街道上逛逛,看到食堂里飘出阵阵饭香,驻足停留好久,方便多吸几口飘出的美味香气。手在兜里把妈妈给的五角钱捏了又捏,就是舍不得拿出来。看到蒸笼里的白蒸馍,看到顾客面条吸的溜溜响,口水不停地咽肚。经不住诱惑,来到巴台,“大叔,来一两汤面”,我低声说道,那声音很低,好像是从胃里挤出来的。那时一斤压面条1.20元,老板很好,给称了一两干面条下锅。汤面做好后,特别叮嘱饭店老板多盛些汤,然后让老板再拿来一个空碗,我和哥哥分着吃。那真叫香,正宗葱花汤面条。

那时小学没有六年级,小学是五年制,到毕业的时侯,我收到唯一一份礼物,是同班女生送的一个作业本,不知何因,可能是我小学时成绩很好,这个女孩又爱学习的缘故。小学毕业后,在当地上中学,这位女生和我也不在一班,后来上县城去读书,这位女生也和我同校不同班。

岁月似箭,光阴如梭,这也成了秦岭大山里回忆,我的学生时代的回忆。

《秦岭的孩子》之二


《秦岭的孩子》之二


创作:春来


2020年3月2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