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作者:熱血三國系列頁遊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對周瑜的印象比較一般,並且嚴重忽略了他的重要性。但仔細翻閱史料,便不難發現,周瑜對東吳的重要性幾乎是無可替代的,他的病故,甚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劉表之所以無法背襲曹操,與內部龐大的親曹勢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其實,在東吳,同樣也存在著龐大的親曹勢力,但比起劉表來,孫權顯然要幸運得多,因為他還有周瑜和魯肅。尤其是周瑜的存在,極大的削弱了張昭等人的話語權。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一說到親曹派,大家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赤壁之戰前,面對曹操“奉辭伐罪”、“水軍八十萬眾”、“會獵於吳”的戰略恐嚇,以張昭、為代表的一眾文武都認為降曹是唯一選擇。


但其實這並不是親曹派第一次動搖立場。早在建安七年,類似的一幕已經上演過一次。


據《江表傳》記載: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


我們理一下時間線: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孫權走上前臺,建安六年,曹操贏得官渡之戰,建安七年,曹操命孫權送兒子到許昌做人質。


毫無疑問,這同樣也是一次戰略恐嚇。當時的曹操尚未真正平定河北,對東吳的威脅並沒有建安十三年來得這麼直接猛烈,但張昭等人已經是猶豫不能決了。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張昭的內心當然是矛盾的,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若委質降曹,他日於九泉之下恐無顏以對孫策。但如若斷然拒絕曹操,所面臨的政治風險也是巨大的,尤其在失掉了孫策這種強勢領導者之後,誰能對抗曹操?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以張昭的才能,跟誰混都不會差,良禽擇木而棲,也是人之常情。


弱冠之年的孫權雖然不如孫策驍勇善戰,但稱霸天下的雄心卻是一脈相承的。他拉上週瑜去見母親吳老夫人,希望能夠得到長輩的支持。周瑜對吳老夫人陳說利弊,發出了“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的疾呼。


吳老夫人對周瑜的意見深感認同,並親口說自己視周瑜如己出,並讓孫權以兄事之。筆者遙思當年場景,吳老夫人一定在周瑜身上看到了孫策的影子吧。


如果沒有周瑜,江東或許早在建安七年便已臣服,赤壁之戰或許也不復再有。當然,我們也要慶幸當時吳老夫人還健在,能夠發揮一言九鼎的作用。據史書記載,就在這一年,“權母吳氏薨”。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也許有人會覺得,正是有了周瑜這樣的人,天下才會久久不得太平。乍聽似乎不無道理,是啊如果天下英雄都消停點,一萬年也不會有戰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就是這樣設想的麼。然而,孔子的理想終究無法實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們嚮往和平,卻也從未杜絕過戰爭。


為戰而生,這是三國時代,英雄們的宿命。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送質的問題導致周瑜和張昭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打那之後,周瑜似乎銷聲匿跡了許久。


在那些征討黃祖,平定山越的戰鬥中,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呂蒙諸將均有所差遣,但偏偏看不到周瑜的身影。直到建安十一年,才有他督討麻、保二屯的事蹟。


周瑜究竟去了哪裡?


從周瑜的傳記來看,他是個很低調的人,程普仗著年長,數次凌侮周瑜,但周瑜始終沒有與他計較。張昭無疑是孫權非常倚重的,因此,不排除周瑜在忤逆張昭之後,為了不讓孫權為難而有意遠離權力中心。這簡直就是東吳版的將相和啊。


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我們便不難理解,在建安十三年,荊州形勢發生劇變,張昭等人勸孫權降曹時,周瑜為何不在現場了。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還好有魯肅及時為孫權“廓開大計”,而魯肅正是周瑜引薦給孫權的。有趣的是,張昭非常討厭魯肅,經常在孫權面前詆譭他,但孫權還是頂住壓力委以重任。


如果說魯肅是羅賓,那周瑜就是蝙蝠俠,總在最需要的時刻出現。


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立即召回了遠在鄱陽的周瑜。周瑜的話語權和魯肅當然不是一個級別的,但他最終能夠在支撐著孫權力排眾議,光靠抖資格是不夠的,還得靠他領兵打仗的硬實力。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與孫策一同征戰的經歷姑且不提,就拿周瑜在建安十一年督討的麻、保二屯來說,小霸王孫策還在世的時候,就曾帶著太史慈征討過,太史慈還上演了百步穿楊的絕技,但似乎並沒有取得大勝。


同樣還是這個麻、保二屯,後來孫權也帶著淩統征討過,雖然有大破之的記錄,但顯然並沒有真正搞定。直到周瑜出馬,才終於“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這就是周瑜的實力。


周瑜既有威望,也不乏能力,他肯出來挑擔子,加上孫權毅然決然的表態,降曹之議就壽終正寢。曹操終於迎來了生平最強的對手。


赤壁之戰老生常談,具體過程就不贅言了,總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也是周瑜的實力。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攻南郡,同樣靠的是實力,因為他的對手是曹仁。


傅子曰: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


張遼以八百破孫權十萬眾,威震逍遙津的事就不用多說了,而曹仁之勇更在張遼之上,這話有沒有誇張的成份,或許只有關羽知道。


建安二十五年,關羽攜水淹七軍之勢,欲拔樊城。在內外斷絕,糧食慾盡,救兵遲遲不至,“城不沒者數板”的狀況下,曹仁硬是領著數千人誓死堅守。


面對同一個對手,關羽鎩羽,周瑜凱旋。遙想當年,東吳將士,也一定在周瑜的身上看到了孫策的影子。


周瑜不僅是曹操的噩夢,同樣也是劉備的心頭大患。他向孫權提出的伐蜀計劃,與諸葛亮隆中對如出一轍,讓劉備如何能夠安心。


然而,當歷史正朝著下一個波瀾壯闊的劇情奔馳而去的時候,上蒼卻突然勒住了韁繩。


三度改變歷史進程!他對漢末局勢影響之大超出你的想象


建安十五年,正為伐蜀做準備的一代名將周瑜染疾而終。


孫權痛失一臂,劉備則如釋重負。


直到周瑜去世前,南郡仍在他牢牢掌控之中,劉備只是屯兵公安。即使是周瑜死後,南郡太守也是由程普擔任,魯肅則接手周瑜的部曲,屯兵江陵。


不久,在劉備的強烈要求以及魯肅的建議之下,孫權才將南郡交給了劉備,同時將長沙的一部分析出為漢昌郡,魯肅任漢昌太守,改屯陸口。


正是由於周瑜的英年早逝,加上魯肅的能力不足以對抗曹操,孫權在與劉備的談判中拿不出足夠的底氣和籌碼,才不得不暫時放棄南郡。


我們可以想象,倘若周瑜不死,劉備得到南郡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人們津津樂道於“曲有誤,周郎顧”的風流倜儻時,請不要忘記,在建安七年、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五年這三個重要的歷史關口,周瑜用他的存在和亡故,劃下了深深的印記。


若周瑜不死,漢末三國的歷史必將是另一番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