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離別是詩文中常見的一個詞,在文學時光中大量運用,常常拿來感嘆的離別之苦你是否曾今也在某一個時刻深深體驗到,之後才真正能讀懂離別的詩句和文章。

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離別似乎在現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父母外出打工,兒女外地求學,離別在現代社會很容易發生,可是相聚在現代社會也很容易。所以短暫的離別在現代人心中並無法激盪起多少漣漪,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煙"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誇張有矯情。但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離別也就是生離意味著一輩子可能都無法在相見,在戰亂時代更是如此,親人因為時代的原因生生被相隔天涯的事例不在少數。一度想要將自己帶入到這種情感中去體會生離之人的痛苦,但終究無法感同身受,和平年代的我們太幸運了,幸運到有時忘了珍惜。

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記憶中只有一次可以說是嚐到一點離別之苦。很小的時候爸爸要去外地工作,相聚的時光是那麼難相聚時有多麼開心和珍惜相對的離別時就有多不捨和難過,我執拗的藏在門後不和爸爸告別,抽泣哽咽又彆扭,無論家人怎麼勸解都不肯從門後出來和爸爸說一聲再見。以後再回想這件事,覺得當時的自己怎麼這麼彆扭,大大方方的和爸爸告一聲別該多好。

直到自己聽到弘一法師的故事,弘一法師出家時,他的夫人在門外哭著求弘一法師出來見最後一面,無論他的夫人哭的怎麼傷心都沒有哀求來著最後一面,弘一法師在門的另一邊就是不肯見他的妻子。這是無情嗎,這是太有情了吧,心中的不捨和傷心讓人變得執拗,越是強烈的感情越是讓離別變得痛苦,不是不想見而是捨不得。

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兒時的情感熾熱有強烈的,面對要與爸爸分別是那麼的不捨和不願面對,所以寧願將自己藏起來,不告別也就不會分別了吧。在逐漸長大後,家人間的分別變成家常便飯,因為讀書工作的原因經常要面對與家人離別的時刻,而現在的自己再也沒有那麼濃烈的不捨與難過。離別再也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相聚也變得不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可還是能在文學作品中去感受別人的離別之苦,也提醒自己要珍惜與家人相伴的日子。朱自清的《背影》中,寫到自己面對父親的叮囑那麼的不在意,認為父親總是做一些無用的擔心。"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讀到這句話不禁想到現在的自己不也是這樣嗎,面對父母的叮囑只是嫌煩,"我這樣大年紀的人了,還照顧不好自己嗎。"我們有時是不是也和朱自清一樣"太聰明瞭",聰明得忘記回應父母的愛,聰明得對父母的叮囑不以為意。

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龍應臺在《目送》一文中以一位母親的視角記錄了兒子成長過程中一次次的離別。在她兒子十六歲那年,她的兒子要去外國讀書在機場她與兒子告別,她的兒子沒有回頭的消失在登機口,龍應臺目送自己的兒子,看著他的背影想起以前她離家教書時他的父親也是這樣目送她離開。書中龍應臺這樣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體驗文學作品中的離別,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刻

讀到這裡心中似乎有一灘水被丟進一粒細小的石子,一圈一圈漣漪擴開,是平靜的波動一波又一波的在心中擴開,細微的不像驚濤拍岸似的讓心緒大起大伏,但又沒有平靜到讓你可以忽視,只能靜靜看著漣漪擴開感受這段話給自己帶來的波動。

生活總是這樣能用平淡的日常將所有的鉅變化成每一日無人察覺的瑣事,直到改變發生再回首不禁訝異原來改變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蓄謀已久。親人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是這樣,不知不覺的就不是當初的模樣,相處時平淡的每一天中從來不知道要珍惜。

最大的離別便是死亡,死亡也是最無可挽回最令人傷心的離別。然而這個最大的離別確實人生中唯一一個無法選擇的,每個人最終都必須與自己的親人告別與這個世界說再見,它的來臨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快,我們能做的只有在相聚時好好珍惜不要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