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設計是一個設想和構思。設計不僅要從人機功能實用性角度去思考,還要有文化上的思考。既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也要滿足文化上的需求。

文化是一套價值觀體系,往往會通過一系列的實物呈現出來。當設計一個物品的同時就會考慮很多方面。其實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造物過程前的構想,它不但製造物品,同時也是在製造文化。

設計這一概念來自工業文明,也是來自西方世界,其產生於在物質貧乏的20世紀初,是為了適應工業化的大生產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剷除了多樣化的地方性的傳統文化,因為沒有統一的文化,就很難接受標準化的、規模化的工業產品。那是一個追求效益和高速度的物質生產的時代。

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可以說是現代設計的倡導者。包豪斯提出了其中的一個宣言是:“我們的任務是用現有手段重塑一個新世界” ,讓普通群眾也能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因此,包豪斯提出了“裝飾就是罪惡”。因為所有的裝飾都帶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符號,只有去除這些文化符號把人變成“人本人” ,人類才會體現出文化的 共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技術開始與藝術分離,建築和器用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其功能性,而不是藝術性。


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工業文明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空氣汙染,自然生態遭到破壞,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開 始改變,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加劇發展,後現代主義思潮的一步步深入,人們開始進行反思,提出了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口號,從對自然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到開始重新發現地方性的“區域”文化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催生了北美和非洲一些部落國家的一種思潮,即主張民族依靠文化認同來維繫。特定族群與文化遺產應有緊密的關係,讓該民族享受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文化。同時,這一趨勢既是對全球化發展的挑戰與反彈,又促使了文化多樣性保護思想的產生。

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人類從物質貧乏的時代進入到物質豐裕的時代。從追求物質追求效益開始轉向追求意義,追求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尤其轉向關注地方性文化和傳統文化。

在這樣的轉型中自然會關注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需要將設計的根扎入到民間和民眾的生活之中,努力的學習不同的地方文化及民族文化,從中找到靈感,這樣的過程既是創造的過程,也是傳承和學習的過程。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手工藝開始得到復興,在其復興的過程,要和當代設計、當代文化、甚至當代的高科技融為一體,成為當代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才會充分體現其價值,才會有其創新的基礎和源泉。

在人類經歷了第四次工業以後,一場從量變到質變的社會轉型正在到來,一個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形態正在形成之中,稱之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態社會。因為工業革命的不可持續性,一定要有一個在高科技和高智能基礎上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的,和平發展的社會來取代它,如果人類的未來不能走向這樣的可持續發展的和平社會,人類就不會有未來。

今天,人類社會正在從從一個重視統一的國際風格的現代主義時代,開始進入到一個重視多元文化的後現代主義時代,一個與全球化同時出現的再地方化的時代。新的時代一定要有新的觀念來引領,在國際化風格時代,中國在爭取獲得藝術領域中的話語權,這是需要時機的。


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在提倡以國際化風格掃蕩傳統的現代主義時代,中國人很少反思自己的文化,自己原創性的藝術哲學基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工相哺的國家,不僅有發達的農業,還有發達的手工業,但以往我們忽視了這一點,很少強調我們還是一個手藝中國。在《考工記》中寫道“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裡面表達的是中國人將技術和藝術及審美合二為一的觀念,這裡麵包含有“天、地、人、材”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人的“工巧”不是要改變材的自然屬性的天然之美,而是要利用這種材料的天然之美,天人合一。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用中國人的這些傳統的整體觀和審美價值,來重新調整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在新興社會到來之前,不僅要有一場新的思想革命,還會產生新的生產技術。手工藝的創新不僅僅是停留在審美形式上,而是帶動整個人類的審美價值的轉變,生產模式的轉變。

設計之中包含著文化的含義和符號,體現產品的特點和附加值,今後產品的競爭裡面文化創意的部分比例將會越來越大。

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一個民族想要被世界認同,顯示本民族的文化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離不開文化自信。中國未來的模式是“民族性表達”,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尤其是儒家文化有關,當民族獨特的東西符合世界的普遍性時,才越顯出獨特的價值。

文化在設計中的表達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