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醫季德勝與蜈蚣

季德勝(1901—1981),江蘇省宿遷市耿東鎮人,祖輩幾代以賣蛇藥為生,遠近聞名。蛇藥從季德勝祖父傳給其父親,有多少味藥,他也不太清楚,到其父傳給他時,是一首包含了幾十味動植物藥的複方。由於藥物種類繁多,用量大,患者服用不便,季德勝便對方中每一味藥的去與留,增與減,藥量多少,反覆進行了篩選,去粗取精,優勝劣汰。

  為了保證藥效與安全,季德勝每改組一次藥方,必親自嘗試。因為方中有很多有毒藥物,在此期間他發生過多次藥物中毒,每次中毒服用祖傳的解毒藥物即可化解。更為重要的是,改組後的蛇藥,既要對人安全,同時又要接受不同的蛇咬傷的考驗。而對藥毒和蛇毒的雙重毒性,季德勝必須親自檢驗,常讓毒蛇咬傷自己的肩部、手臂、足趾等部位,然後外敷與內服自己配製的蛇藥,從中找出對不同蛇咬傷的程度、時間的長短、部位的不同、中毒的程度,以從中找出相關藥量的點,從而保證用藥安全。

  據載有一次,季德勝為了研究從未見過的小花蛇的毒性,讓蛇在自己的小臂上咬了一口,沒想到其毒性非常之強,被咬的皮膚陡然發黑。根據以往的經驗,服一次蛇藥很快就會緩解,但季德勝連續服了兩次自己研製的蛇藥,仍未控制住毒性的發展,很快出現頭暈目眩,進入半昏迷狀態,在最緊急的關頭,旁人束手無策。此時,季德勝神志尚清並有氣無力地說:“藥物已經無效了,快給我捉五條大蜈蚣來,讓我吞下去,也許還有希望。”結果五條蜈蚣生吞下去,病情仍未見好轉,季德勝命懸一線。季德勝有氣無力地說:“趕快往重慶發電報,向大師兄求救。”大師兄即刻回電:“仍食蜈蚣且要數量加倍。”依法服用後,季德勝的神志逐漸清醒了,皮膚的黑色也逐漸消退,在場的人無不驚歎。15條蜈蚣救了季德勝的命,他也由此探索出蜈蚣在蛇藥配方中的關鍵分量,使蛇藥的作用更上一層樓。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季德勝高尚的職業道德。

  《神農本草經》記載:“蜈蚣主啖蛇蟲魚毒。”明代繆希雍認為:“蜈蚣善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黃宮繡認為:“蜈蚣本屬毒物,性喜啖蛇,故治蛇症毒症者,無越是物。”李時珍認為:“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

文源:中國中醫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