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雙方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好不精彩。但是,如果你聽了辯手們的觀點,開始站隊選立場。那請小心!你可能已經掉進了育兒裡的“思維誤區”。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思考問題的方式很重要

我身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讓我發現原來父母們陷入“思維誤區”是如此容易。

小區裡一位媽媽和我相交不錯。一年前,我在家養胎。聊天中,她給我講了一件讓她很困惑的事。

她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寫作業很拖拉。常常大人都準備睡覺了,他還沒寫完。其他家長推薦了一個課後託管班給她。每次放學後,孩子先在託管班裡把作業寫完再回家,再也沒發生晚睡寫做作業的事。

一次她和小區裡其他兩位孩子同學的家長閒聊。孩子寫作業拖拉,也讓這兩位家長頭痛不已。她熱心分享了自己家的經驗,還把這家託管班推薦給了她們。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孩子寫作業拖拉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一個多月後,兩位家長卻都向她抱怨,說這個託管班根本沒有用。

兩位孩子中一位是個文靜的小女孩。她去了託管班一個月,拖拉的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更嚴重了。後來,她竟然打死都不願意去了。實在被逼急了,小姑娘就黃豆大顆的眼淚往下掉。家長也沒有辦法,只好依她。

另外一個男孩也根本沒有任何的改變。從託管班回來,他還和之前一樣需要寫作業到很晚。

朋友非常地困惑,都是寫作業拖拉的問題,明明對自己家孩子很有效果的託管班,為什麼對其他兩個孩子沒有用呢?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一樣的託管班不一樣的效果

兒子出生後,我經常帶著他在樓下玩。慢慢地,我和我朋友提到的這兩位家長熟悉了。我對三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也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一天,我又想起了這件事。孩子們寫作業拖拉的問題解決了嗎?碰到三位家長的時候,我特意問了這件事。

一年多過去了,三位孩子作業拖拉的情況竟然都有了好轉。細細瞭解,我發現了三個孩子寫作業拖拉的原因。

朋友家的小孩,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觀念,放學回家後喜歡先玩再寫作業,所以託管班對他有用。

那個文靜的小女孩是個早產兒。走路,說話都比正常的孩子晚。剛上小學的時候筷子用得還不熟練。她的問題是手部力量不夠,寫作業很吃力。託管班對她沒有什麼實際性的幫助。

這個小女孩心思還很細膩。託管班讓她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的同學,所以她非常排斥去託管班。現在,她的手部力量已經追上了同齡人,拖拉情況自然就好轉了。

第3個男孩的原因是被家長偶然發現的。男孩的媽媽非常看重他的學習,每天她都會安排一些額外的練習給孩子。

報了託管班後,她和託管老師溝通,如果男孩提前完成學校作業,請老師監督他完成額外的練習。有一回男孩媽媽出差一個多月,沒有給他安排額外練習。託管班裡如果提前完成作業,在保證不打擾其他人的情況下,男孩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結果那一個月,男孩寫作業的速度特別快。

相信大家也發現原因了。媽媽出差前,即使他完成學校作業,也仍然有其他的作業等著他,所以男孩每次寫作業都拖拖拉拉地“磨洋工”。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沒有孩子天生不愛學習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在育兒裡常見的三大“思維誤區”。

1 父母考慮問題的角度單一

父母考慮問題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當看到孩子寫作業拖拉,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在浪費時間,不愛學習。這時父母會考慮跟風給孩子報個班,找人來“監督”孩子。

如果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寫作業拖拉,其實是情有可原的。

例如第一個孩子,他只是單純地沒有時間觀念。心理學家指出,因為孩子的生活閱歷不足,他們對於時間,天生有一種“感知惰性”。很多孩子回家之後看電視或者玩耍,本來他們只是想放鬆一下,結果一不小心就佔用了很多做作業的時間,導致每天都要挑燈夜戰。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孩子對時間有“感知惰性”

2 父母認為一個問題是獨立存在的

除了考慮問題的角度單一以外,父母還相信養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單一獨立存在的。例如前面的寫作業拖拉的問題。三位父母只認為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根本沒有考慮到會有其他原因。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是經過一段時間形成的。它不是某一個時間點突然一下憑空出現的。在問題的形成過程中有很多因素的影響交織在一起。比如說孩子不愛吃飯,可能是孩子的咀嚼能力跟不上,平常零食吃得多,飯菜不合胃口或者吃飯習慣不好等等。

孩子的一些問題,也會隨著時間發展的變化。像前面提到的小姑娘,剛開始,她手的精細動作跟不上,所以寫抄寫的作業很吃力。後來,手的力量跟上同齡人了,她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問題不會獨立存在

3 父母以為每一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對其他孩子有用的辦法對自己的孩子一定也有用。

作為父母,特別是新手父母,傾向於做正確的事勝過合適的事。大家看各種育兒書,聽取專家的建議都只是為了做正確的事。

在上面的故事裡,第一位家長聽了別人的建議,“瞎貓碰上死耗子”地解決了問題。後兩位家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小女孩的父母還人為地讓她渡過了一段自我懷疑的黑暗時光。

這三位孩子其實還比較幸運,最後他們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那些面臨問題,得不到家長合適引導的孩子最後會怎樣呢?

養育子女是父母的必修課。在養育的過程中,最怕家長“照抄”其他家長的“作業”。因為每個人的考卷都不一樣。一味追求正確“答案”,只會讓父母忽視孩子本身的需要,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育兒沒有正確答案

父母怎麼走出“思維誤區”呢?

父母們在做決定時,可以從自己和孩子的角度,問儘可能多的問題。拿《奇葩說》的辯題來做例子。

從父母角度,我們可以這樣提問:

  1. 什麼是童話?
  2. 童話都是假的嗎?
  3. 如果童話是假的。我們是選擇告訴孩子,還是不告訴。各自的原因是什麼?
  4. 如果我們選擇不告訴孩子,孩子自己發現了,我們怎麼應對?
  5. 如果我們選擇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告訴孩子?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告訴孩子?

從孩子角度,我們可以這樣提問:

  1. 孩子喜歡童話嗎?為什麼?
  2. 孩子喜歡父母怎樣給他們講童話?
  3. 孩子在乎童話的真假?
  4. 如果不在乎,孩子在乎的是童話的什麼?
  5. 如果在乎,孩子希望誰來告訴ta?
  6. 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方式被告知童話是假的?
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育兒裡的三大“思維誤區”

多問自己問什麼

《奇葩說》是一個辯論節目,對立和衝突是節目效果需要。可是現實生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選一。育兒是一場修行。父母不僅養育了的子女,也成長了自己。

如果不是當了媽媽,我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考慮事情的“思維誤區”。除了育兒,平常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容易因為這些“思維誤區”,考慮事情片面化,表面化,忽視本質,抓不住重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提醒父母時刻反省,幫助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於作者:大家好,我是糖媽,是微習慣和親子閱讀踐行者。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在自律和育兒路上的感悟和實踐。歡迎關注,我們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