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掀起“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正在教育界掀起層層浪花。

這種趨勢,在日前由北京師範大學和科大訊飛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9”上,體現尤為明顯。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而進一步釋放教育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出席會議時表示。

正在掀起教育的一場革命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掀起教育的一場革命。它改變著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師生關係等等。”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也給出類似判斷。

科技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都已在教育領域開展應用。

“通過圖像識別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作業和閱卷工作中解放出來;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輔助教師進行英語口試測評,也可以糾正、改進學生的英語發音;而人機交互技術,可以協助教師為學生在線答疑解惑。”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介紹。

在吳曉如看來,個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由於老師教授的學生數量多、教學任務繁重,老師很難做到深入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面對這樣的問題,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結合將可以發揮作用。

“人工智能將教學變為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輔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學習內容、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慾望。”吳曉如說。

國內一些學校已經開始“人工智能+教育”的嘗試。

例如,在精準教學方面,藉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合肥、福州等一些中學開展的高效講評課,將原本需要45分鐘的習題講解壓縮至15分鐘講解共性問題,其餘時間用於分組討論或拓展學習。同時,還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分析、以學定教、提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應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信息

近年來,一系列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戰略與行動規劃陸續出臺。

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被列入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明確了推進智能教育應用的部署。

“我們正在組織研製《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以構建智能時代下的教育新生態為目標,全面創新教育模式,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轉換教育發展的動力結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雷朝滋透露。

談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吳曉如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會是一種輔助性手段,它會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一個“助手”。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發生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不會變。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顧明遠強調。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所涉及的倫理問題,也是此次會議熱議話題之一。雷朝滋表示,智能時代“教育治理體系將面臨社會倫理、數據安全的新挑戰”。

“現在所謂的教育大數據更多是考試數據、練習數據、測試數據。基於這些數據開發出來的人工智能系統,會不會給學生帶來新的負擔?會不會增加教育新的不公平?”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樊磊問道。

樊磊認為,智能教育時代,還應該特別加強學生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而不能隨隨便便追蹤學生的個體行為數據。“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學生,這種事情一定要謹慎再謹慎。”樊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