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是因楚国没有进贡茅草,多大点事儿?实质又是什么?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拳头已经不够硬了,各个诸侯国之间就掐起架来了,我国进入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分裂时期。在这个时期,齐桓公伐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最终经过外交手段,避免了齐楚两个大国的军事冲突。

这个事件也给后人留下了“风牛马不相及”“苞茅缩酒”等典故。齐国和楚国作为两个不相邻的大国,为什么齐桓公要讨伐楚国呢?

齐桓公伐楚,是因楚国没有进贡茅草,多大点事儿?实质又是什么?

“导火索”:蔡姬改嫁

据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的《僖公·僖公三年》记载: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就是说,齐桓公和蔡姬在园子里坐船游览,蔡姬故意摇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齐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叫她别摇,蔡姬不听。齐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蔡国,但并不是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听到蔡国人把蔡姬改嫁了的齐桓公,更加生气了。于是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一起来讨伐蔡国,蔡国实力弱,很快就被齐桓公的多国联军打败。拿下了蔡国的齐桓公,又集结队伍,进犯楚国。

齐桓公伐楚,是因楚国没有进贡茅草,多大点事儿?实质又是什么?

剑拔弩张:讨伐的两个借口

齐桓公的多国联军压境,楚成王自然着急,立即派出使节,见到了齐桓公。使者问: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意思是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齐相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管仲的回答,指出了齐桓公讨伐楚国的两个理由口,一是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茅草,周王室祭祀没有茅草可用。二是周昭王死在汉水。

齐桓公伐楚,是因楚国没有进贡茅草,多大点事儿?实质又是什么?

罢兵言和:外交智慧的胜利

面对齐相管仲的两个站不住脚的借口,使者的外交才能充分展示,他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这样回答,第一个,承认没有进贡贡品茅草,确实是我们的错,但是我们不敢不贡,这就说明了楚国还是周王室的属国,楚王还是周天子的臣子,这就化解了齐相管仲的第一个责难。第二个很绝,直接把周昭王的死的原因推脱掉。

于是双方军队一直对峙,直到夏天,楚成王又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向后撤退,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来这里的吗?他们啊,只是为了继承和维持我们各国先君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而已。你们楚国也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不知怎么样?使者屈完回答说:“感谢您对楚国的恩惠,并为我们楚国求福,还忍辱接纳我们的国君,这正是我们楚国国君的心愿啊!”齐桓公说:“我率领的这些诸侯联军,去作战,有谁能够抵挡得住他们?我让诸侯联军攻打城池,有哪样的城攻打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没有谁敢不顺服您的?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齐桓公伐楚,是因楚国没有进贡茅草,多大点事儿?实质又是什么?

伐楚实质:让楚国承认齐国霸主地位

针对齐桓公这次伐楚,有人不禁要问,蔡国人把蔡姬改嫁了,齐桓公因此吃醋,生气了,来讨伐蔡国,理由也说得过去。可这与齐桓公讨伐楚国有什么干系?实际上,在齐桓公伐楚之前,齐桓公称霸已经有14年,各诸侯国也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但是楚成王继位后,不满足于现状,也有扩张的野心,也想问鼎中原。因此,楚国停止向周天子进贡,就是要打破当时的秩序。同时小国蔡国摆脱齐国,倒向实力日长的楚国,这就给齐桓公讨伐楚国的借口。其目的就是要遏制楚国势力向中原发展的势头,就是要让楚国知道,齐国的霸主地位是不容挑战的。

最后,楚国在衡量了自身实力,还无法挑战齐国霸主地位,只得选择讲和。

从齐桓公伐楚这件事来看,齐国的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各诸侯国之间也暂时维持了平衡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