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銷文案的角度,講講為什麼《姜子牙》的故事沒講好

國慶小編沒有外出,閒來無事,關注一下國慶檔電影,結果發現之前寄予厚望的《姜子牙》的口碑崩盤了......

貓眼目前8.4,還被質疑鎖分。淘票票7.6,比之前有做增加。豆瓣評分最慘,目前7.1分

懷著探究的目的,以及對於國漫的熱愛,筆者去電影院看了原片。

看完以後,發現編劇犯了幾個營銷學裡的大忌。以下內容涉及微量劇透,敏感者勿看


從營銷文案的角度,講講為什麼《姜子牙》的故事沒講好


第一個,我們叫做立場,或者叫做代入感。這是一切敘事的根本。

廣告進入中國的時間,雖然沒有國外那麼久,但是經過那麼多年電視廣告的“薰陶”,中國的觀眾們早已經延誤了這種第一人稱視角的講道理免疫了。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已經越來越沒人看了。

所以,從故事本身,我們看看。

作為我們的觀眾,故事當中我們如何有代入感呢?人神魔大戰裡,大部分觀眾帶入的都是人。但是電影里人的形象有幾個呢?小九記憶中剛甦醒的時候要割她耳朵的算是一波,不死山車裡快渴死要殺小九的算一個,還有就是骨頭鯤裡的怨靈算一波,基本上都是負面的。這種情況下,所有說元始天尊壞話的只有九尾狐一個人,作為一個典型的“壞人形象”,而且整個動漫裡,打死了四不像,打死了申公豹,摔死了紂王的“惡人”,話從她嘴裡說出來,誰會相信?這也是大部分觀眾沒看懂的原因。

如果想要讓整個故事更有代入感,第一,一定是從普通觀眾的角度,描述自己的感覺,瞭解到整個大戰中的蹊蹺。第二,妖族,或者說魔族,要有一個正面形象,訴說自己的苦難,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遭遇。最後,神族裡最好還有幾個相對中立的形象,幫助主角分析出來元始天尊的所作所為。這樣從3個角度,人神魔大戰,所有人都是元始天尊的犧牲品,大家是不是就很相信了(感覺變成了反戰片)

而且,封神榜原著是一個眾人皆知的故事,想改變大家固有的認知(變成元始天尊利用了妖狐一族),我們講至少要有7個反面示例來映襯。這裡,只有一個。

這是我們做營銷的第一點,到底是站在第一點,用客戶的視角來講,還是站在第二者的角度,講道理的角度來講,或者站在第三方利益非相關方的角度來講,都是需要考慮的。


第二點,我們叫做痛點。雖然你的故事有代入感但是,你描述的事跟我無關,我也沒有感覺。

回顧整個電影,只有狐妖族有一點“痛點”,其他的人族,魔族,妖族,絲毫看不出痛點。(困在北海的諸位妖魔鬼怪,在小酒館裡氣氛也還不錯,沒感覺有“痛點”)


從營銷文案的角度,講講為什麼《姜子牙》的故事沒講好

還是跟前邊一樣的建議,從人神魔三個角度,強調敘述“痛點”,親人怎麼怎麼死了,原來的不老泉怎麼怎麼枯竭了,等等。

所以我們在營銷裡,也有一個SPARE的公式:S(situation)客戶遇到的場景 P(pain)場景中遇到的問題(痛點)A(action)為了解決痛點,我們做了哪些行動 R(reason)為什麼我們的產品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E(evidence)證明前邊你說的是對的。

很多營銷文案,前半部分,強化消費者的痛點,也對最終的成交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點我們叫做對比,也叫做反差。


從營銷文案的角度,講講為什麼《姜子牙》的故事沒講好


很多時候你說的很符合客戶,他代入感很強,你說的痛點也存在,他也很認可,但是到最終買單的時候,他說我再想想吧。很可能是你的痛點雖然確實是他的痛點,但是描述的程度不足。這種時候,我們一般用對比的方式,使用前和使用後對比,瞭解具體的效果,強化痛苦,讓客戶產生不得不購買的想法。

電影裡,有幾個很好的機會做前後對比,作者都遺漏了。比如剛出北海,走到不死山的時候,姜子牙驚呆了,小狐狸卻一眼見怪不怪的表現,說我們那裡比這慘多了。慘成什麼樣?沒有前後對比,大家沒有感覺。再有北海的酒館,前後也有對比,但是作者再次忽略了,只知道後邊大家笑聲多了一些。

具體的修改,還是3個角度,人神魔,瞭解過去和現在做對比,突出“元始天尊”為了自己一己私慾,統一了三界,但是大家生活跟以前大大不同。不然,這個砸樓梯的行為,就成了大家嘴裡,姜子牙的一種執念了。

我們寫營銷文案,也經常涉及對比,最好的對比還是在客戶的前後對比上,比如,用我的產品之前客戶產量多少多少,是個小規模的公司,用了以後,現在,客戶已經成長為xx10強。這樣,你的其他客戶也有代入感,也能看到反差,也有了買產品的“理由”。


總結一下,好的營銷文案要注意三點,你的立場,客戶的痛點,前後的對比。

電影一樣,營銷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