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屬於科學嗎?

公元十九世紀中期,西方現代醫學(西醫)進入中國,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此引發的中西醫爭論成了永恆的話題,特別是我國當前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中,中西醫之爭又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中醫屬於科學嗎?

從爭論雙方在社會上佔有的資源力量對比來看,與其說是場爭論,不如說是一場西醫對中醫的絞殺。因為爭論的焦點,逐漸演變成"中醫和西醫哪一個是科學"的問題,而且西醫早就預設好了一個埋伏,那就是"科學的才是先進的和正確的"。按照這個路子爭論下去,中醫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中醫到底屬不屬於科學?我的觀點是:中醫不屬於科學。

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建立之初,是兩千年之前的事。那時候還沒有誕生物理學、化學,也沒有誕生生物學、解剖學,科學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中醫理論在建立之初,註定得不到科學理論的支持。

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的"穴位、經絡、氣血運行"等基礎理論,至今沒有從生物學、解剖學上找到證據。中醫的"拔罐""刮痧""針灸""方劑"等治療手段,至今沒能得到科學界合理的解釋和支持。

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不依賴科學。不管科技發展得如何迅速,中醫治病的道理始終不受影響,中醫的治療手段始終不變。"一根銀針""一個砂罐""一把草藥",都是自然界最原始最現存的材料。按照中醫的觀念:人和自然是矛盾的統一體,既有疾病的"矛"出現,就一定有抵擋疾病的"盾"存在,根本不需要研究什麼"新藥"。

中醫不屬於科學。因為中醫不研究中藥的微觀組成,不管當今的"分子生物學""遺傳基因學"如何發展,對中醫不帶來絲毫的影響。中醫在"藥方"裡從來不寫"分子式",中醫從不關心幾種、幾十種中藥放到砂鍋中熬製,產生了怎樣的化學反應,生成了那些"有效成分"。中醫只重視藥"性",什麼藥性"溫"呀、"涼"呀。這一大堆中醫的道理,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也沒法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驗探測。

中醫不屬於科學。還因為中醫對於經典的態度上。科學從不迷信經典,科學講究創新發展,因為現今的每一個結論,終究要被將來的另一個結論所取代,所以西醫處於不斷研究不斷創新之中。而中醫所講究的道理卻始終不變。天不變道亦不變。要說變化,也是人們的悟性上,越"悟"越深、越"悟"越透。

中醫不屬於科學。是不是意味著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錯誤的呢?否!中醫的理論本身不但沒有錯誤,相反,中醫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正好和西醫形成互補。世界上沒有中醫,醫學就不完整。

我曾經在另外的文章中闡述過這樣的觀點:科學不一定正確,正確的不一定是科學。

中醫和西醫的關係,就象人們在攀登探索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兩隊不同的人馬,在兩個不同的側面所行進的過程。探索的過程都是正確的,結論之所以不同,只是因為探索的角度不同。沒必要相互指責。

中醫完全是建立在人們與疾病長期鬥爭的經驗基礎之上,是基於人們對整個物質世界的哲學思考。

中醫將人當成一個整體,治病的過程,就是人和疾病鬥爭達到平衡的過程。所以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此消彼長""相生相剋""禍福相依"。

中醫將人與自然當成整體,治病的過程,也是人適應自然的過程。所以中醫講究"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不僅僅是對疾病治療過程的總結,更是對整個物質世界最一般規律的概括。

中醫是一種文化。研究中醫的人,他不僅要讀黃帝的《內經》、張仲景的《傷寒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中醫經典,還要學《易經》,懂"陰陽五行"。這是中醫文化的內涵。

中醫注重"傳承",他開出的每一付"方劑"都能引經據典。"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句話本是中醫的醫理,何嘗不是我們這個民族傳承給後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古訓?

中醫屬於人文哲學。熱愛中醫的人們,如果硬要往中醫身上套一件"科學"的外衣,只能給攻擊中醫的人提供"中醫是偽科學"的口實。

2020年6月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