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明星
洪學智(1913.2.2~2006.11.20),安徽金寨人,紅軍歲月裡擔任過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中擔任過師參謀長,解放戰場上擔任過軍長、兵團副司令員,成長為人民軍隊著名將領。抗美援朝時,他歷任過第13兵團副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對於洪學智的抗美援朝征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洪學智”詞條特別指出:“1951年6月兼任志願軍後勤司令員,組織指揮反‘絞殺戰’等鬥爭,建立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的確,在抗美援朝陣地戰階段,洪學智“組織指揮反‘絞殺戰’等鬥爭,建立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實是他抗美援朝征程的最大亮點。
一、力主成立志後,推出分區供應,為反“絞殺戰”奠定勝算
1944年3月,美英空軍在意大利境內亞平寧半島,以德軍鐵路補給系統為主要攻擊目標,發動了一次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總共出動飛機5萬架次,時間長達54天之久,德軍最終糧彈兩缺,被迫棄守“古斯塔夫防線”。當時,這場空中封鎖戰役被稱為“空軍協同戰役”,後來美其名曰“絞殺戰”。1950年6月,美國拼湊“聯合國軍”介入朝鮮內戰後,美國空軍將領立即發現:
朝鮮半島形似亞平寧半島,北部山多河多,鐵路多在沿海,內陸地區鐵路很少。公路縱線多、橫線少,盤山跨水,彎急坡陡。往往一處被炸,鐵路、公路各線受阻。
◆美軍試圖通過“絞殺戰”摧毀朝鮮北方的交通線。
因此,當“聯合國軍”地面部隊鈍兵挫銳於志願軍之時,美國空軍故伎重施,逐步加強對志願軍後方交通線的轟炸、封鎖,企圖讓志願軍糧彈兩缺,以利“聯合國軍”地面部隊戰而勝之。對於美國空軍日益聚焦志願軍後方交通線及其帶來的危害,身為志願軍副司令員(一入朝就“兼管”後勤)的洪學智觀察入微:
我軍剛入朝時,……敵空軍主要是打擊我軍有生力量與破壞我後方交通運輸、物資屯集地。到1950年12月,我軍挺進至三八線附近,戰線南移,並初步恢復了鐵路交通,敵人開始加強對我鐵路、公路交通線的轟炸。
第四次戰役開始時,敵參戰飛機由1100架增加到了1700架,由對後方的普遍轟炸,轉到重點破壞我運輸線。
在敵機嚴密轟炸封鎖下,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後勤指揮所(簡稱前勤,負責志願軍後勤保障)雖然全力以赴,但保障效果仍然不佳:
第一至第三次戰役期間,前方糧食供應僅能達到需要的四分之一。前線部隊挨餓受凍,影響了戰役的組織與實施。(洪學智語)
◆洪學智
鑑於此,1951年1月下旬,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前夕,志願軍第一次後勤工作會議在瀋陽開幕(周恩來與會),會議提出了“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戰鬥口號。2月下旬,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後勤指揮所改稱前方後勤指揮部,保障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差強人意:
第四次、第五次戰役時,(前方糧食供應)雖有好轉,但也僅能滿足需要量的一半,遠遠不能滿足作戰的需要。(洪學智)
1951年4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正酣,美國空軍全力撲向志願軍後方補給線,洪學智奉命回國向周恩來總理告急:
現在敵人參戰的飛機已由1700架增到了2000架,並由普遍轟炸轉向破壞我運輸線,……後方供應的物資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前線,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燬……
為改善後勤補給嚴峻局面,洪學智向周恩來總理陳述了志願軍黨委關於迅速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的設想:
現在,美軍對我後方實施全面控制轟炸,就是在我們後方打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規模,不僅決定了我們在前方進行戰爭的規模,而且也決定了前方戰爭的成敗。我們只有打贏了這場後方的戰爭,才能更好地保證我們前方戰爭的勝利。後勤要適應這一特點,需要軍委給我們增派防空部隊、通信部隊、鐵道部隊、工兵部隊等諸多兵種,而且需要成立後方戰爭的領率機關——後方勤務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後方戰爭的諸兵種聯合作戰,在戰鬥中進行保障,在保障中進行戰爭。
周恩來高度重視志願軍黨委意見,當即報呈毛澤東定奪。1951年6月初,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簡稱志後)成立,負責管理朝鮮境內之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凡過去配屬志願軍後方勤務系統之各部隊(如工兵、炮兵、公安、通信、運輸、鐵道兵各部隊、工程部隊和醫院等),今後統歸志後建制、指揮;洪學智兼任志後司令員,周純全(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任志後政委。
◆1951年,洪學智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前排右一),在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成立時與彭德懷司令員(前排左二)、志願軍後勤政治委員周純全(前排右二)等人合影。
志後的成立,擴大了志願軍後勤工作的職權和範圍,標誌著後勤由單一兵種向諸兵種合成的重大轉變。對於隨後受命組織指揮反“絞殺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在抗美援朝運動戰階段,志願軍後勤工作繼承國內解放戰爭後勤工作的經驗,由各分部從鴨綠江兩岸向三八線南北部署三四條縱向兵站線,通過兵站線的伸縮對部隊實施跟進保障,突出了“運動”的特點。但是,由於戰場狹窄,各分部與兵團後勤、軍後勤之間缺乏明確分工,形成後勤機構重疊,供應層次不清,戰役後方、戰術後方互相交叉,不利於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出現了互相依賴或重複供應等混亂現象。
1951年6月中旬,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志願軍轉入陣地作戰階段,雙方戰線相對穩定,防線橫貫半島東西,戰場形勢要求後勤保障加強橫向保障(橫向轉移兵力加強防線薄弱之處,自然要求相應後勤保障)。因此,洪學智提出了一種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方案。
這種供應體制,把整個戰區後方地域劃分為戰役的、戰術的兩個層次:從鴨綠江邊至一線各軍後勤之間為戰役後方,構成志願軍後方地域;從一線各軍後勤至前沿陣地之間為戰術後方,構成部隊後方地域。戰役後方由志後根據總的作戰方針、作戰方向、部隊部署和地形、道路等條件以及後勤自身的力量,劃分供應區,開設兵站線,負責對本區的部隊實施供應。戰術後方取消兵團後勤,以各軍後勤為主體,仍按部隊軍、師、團系統實施建制供應。這兩種供應方法結合起來,構成了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
一方面,軍以下部隊實行建制供應,軍後勤成為一級供應實體,有利於作戰指揮與後勤工作的統一,有利於保持戰術後方的機動性。
另一方面,實行分區供應優點多多:
各供應區相對穩定,部隊大大減負:在作戰時,可以就近得到供應區的支援;在轉移時,沿途均可以得到補給;到新區後,可以迅速得到供應。這樣,單兵無需攜帶過多物資,大大提升作戰機動能力;
各供應區互相聯繫,就在整個戰區後方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形成了前後、左右兩個供應縱深,既能保證正面部隊作戰需要,又能解決兩面或三面作戰的後勤供應,大大有利於減輕敵人發動“絞殺戰”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各分部受部隊行動的影響小,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便於各分部掌握該區敵機、敵特的活動規律,便於熟悉當地的環境、地形、道路、資源等情況,集中力量進行倉庫、醫院、道路和防護設施等後方建設,便於之後開展反“絞殺戰”。
二、天災“人禍”齊襲,處變不驚有招,反“絞殺戰”揭開戰幕
1951年7月上旬,開城停戰談判開始,“聯合國軍”方面提出諸多無理要求,遭到中朝方面斷然拒絕。8月18日,為給中朝方面施加軍事壓力,“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在朝鮮戰場東線發動夏季攻勢;同日,美國空軍在志願軍後方開始啟動大規模的“空中封鎖戰役”——“絞殺戰”,想把朝鮮半島變為昔日的亞平寧半島。
“絞殺戰”的具體做法,是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劃定一個阻滯地區,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毀滅性的戰略轟炸,從而切斷志願軍後方交通線,阻滯志願軍前後方聯繫,窒息志願軍作戰力量。所以,“絞殺戰”又稱“阻隔戰”“窒息戰”。
為此,根據“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命令,美軍動用了其空軍力量的80%,其戰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幾乎全部投入使用。“計劃以3個月的時間,全部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及主要公路系統,迫使中、朝方面鐵路、公路運輸全部陷於停頓。對於作戰中的部隊,使之人斷糧,武器斷彈藥,戰鬥力將大大削弱以致喪失。從這個角度看,李奇微的‘絞殺戰’對我們的威脅將不言而喻。”(見《楊得志回憶錄》)
“絞殺戰”是美國製造的“人禍”,而當時朝鮮北部正遭受天災:
這年夏季,朝鮮發生了近40年來未見的洪水災害。自7月16日起,到8月27日,幾乎每天都有瓢潑大雨。
後方幾乎所有的公路路面全被沖壞,路基被沖塌,205座公路橋樑全被沖垮,無一倖免。……主要鐵路橋如京義線上的大寧江、西清川江、南大同江橋,滿浦線明文橋,平元線東大同江、東沸流江橋,均被沖毀,每座橋平均被沖壞3次,東清川江橋先後被沖毀達9次。
◆鐵道兵團某部突擊搶建清川江大橋。
當時形勢,正如洪學智感慨的:
正在夜以繼日地指揮後方部隊對付特大洪水的破壞,敵人又趁火打劫發起“絞殺戰”戰役,對我們來說真是雪上加霜。我後方處於最困難、最危急的境地。
美國空軍也認為,“老天爺也幫了‘聯合國軍’大忙”。“絞殺戰”一開始,他們主要是反覆轟炸清川江、肅川江、禿魯江、德池川、沸流江上未被洪水破壞的鐵路橋樑。
天災“人禍”齊襲,糧食等物資大部分運不到前面去。“當時,糧食己經緊張到後面部隊幾乎要斷絕的程度了。這個情況,只有我們幾個領導知道。……這個時間大概有個把月吧,是最困難的了。”(見《洪學智回憶錄》)
在明確敵人正發起“絞殺戰”之後,彭德懷在志願軍司令部駐地檜倉召見洪學智,當面交待:“洪大個兒,敵人要把戰爭轉到我們後方了。這是一場破壞與反破壞,絞殺與反絞殺的殘酷鬥爭。前方是我的,後方是你的,你一定要千方百計打贏這場戰役。”
重任在肩,洪學智心知肚明:
我意識到這是我志願軍的後方鐵道部隊、工程部隊、運輸部隊、公安部隊、高射炮兵、航空兵和兵站、倉庫、醫院等聯合作戰,與敵人針鋒相對地打的一場大規模的後方反“空中封鎖”戰役。
面對危局,他應變有招:
第一,積極協調,不斷增強防空力量。志後原來僅有3個高炮團、10個高炮營,8月間經他強烈要求,志司又劃撥1 個高炮團、15個高炮營歸志後指揮,初步增強了打擊敵機的力量;9月初,美軍從普遍轟炸轉為重點轟炸鐵路“三角地區”(這是整個朝鮮北方鐵路和公路運輸的樞紐和咽喉——南北走向的京義線、滿浦線,東西走向的平元線、價新線,都在此連結、交叉。如果這一地區受到破壞,不僅南北東西鐵路運輸同時中斷,而且公路運輸也將受到嚴重破壞),洪學智又向東北軍區、志司要求增調高炮力量,到12月初,在“三角地區”及其附近目標的高射炮兵部隊已達3個高炮師、4個高炮團、23個高炮營、1個高機團和1個探照燈團,防空火力直線飈升,採取“集中兵力,重點保衛”原則,狠狠地打擊了敵機的瘋狂氣焰。
◆洪學智在志願軍後勤工作會議上講話。
第二,積極協調空軍參戰,呼籲空軍局部制空。1951年9月下旬,在洪學智等千呼萬喚下,志願軍空軍終於入朝參戰,他強烈呼籲志願軍空軍全力以赴,最好能取得清川江以北局部制空權,減輕高炮部隊壓力。空3師、空4師奮勇作戰,捷報頻傳,不負他厚望:“我空軍積極參戰,很快迫使敵戰鬥轟炸機的活動空域撤到了清川江以南,迫使敵B-29型戰略轟炸機轉入夜間活動,大大減弱了敵空軍優勢。敵人嘆道:‘中共的空軍嚴重地阻礙聯合國軍空中封鎖鐵路線的活動。’”
第三,組織力量搶修樞紐鐵路,確保重要鐵路暢通不斷。“我軍的防空力量加強後,鐵道兵便夜以繼日地集中兵力抓緊搶修‘三角地區’鐵路。那時候分工明確,責任清楚,各部隊要確保負責路段被炸後通車。……在搶修中,利用枕木排代替泥土填補大彈坑,兵力分成晝夜兩班輪流替換,24小時不停地搶修。……經過1個多月的艱苦奮鬥,再度打開了‘三角地區’的封鎖,獲得了12月9日以後比較鞏固的通車勝利。敵人無可奈何地承認:“對鐵路實行‘絞殺作戰’的效果是令人失望的。”“凡是炸斷了的鐵路,很少是在24小時內未能修復的。”
某種意義上說,主要鐵路的貫通,就是對“絞殺戰”的無情嘲弄!
1951年11月中旬,“絞殺戰”歷時3個月效果不佳,美軍欲罷不能之下,又改變了戰略戰術,由固定的定點封鎖,改變為機動的重點突擊。從轟炸鐵路“三角地區”轉為重點轟炸志願軍集結作戰物資的地點、來路和去路,即鐵路的兩頭。繼而集中力量對東西清川江以北路段的主要橋樑進行轟炸封鎖。敵變我變,洪學智一方面請求空軍加強作戰,確保清川江以北局部制空,一方面指揮志後高炮力量,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從原來的“集中兵力、重點保衛”轉變成“重點保衛、機動作戰”,就是高射炮打游擊,像抗日戰爭時期的游擊隊一樣,不讓敵機摸到規律,瞅準機會痛殲之,敵人“絞殺戰”氣焰日漸落幕!
三、想方設法前運物資,確保前線糧彈充足,“絞殺戰”成為“笑話”
防空修路,最終是為了前運物資。
在“絞殺戰”開始時,由於美軍轟炸和洪水的雙重破壞,許多鐵路橋樑、線路被毀,鐵路運輸困難,洪學智領導志後在運輸上主要是採取了分段倒運的辦法,把不通的橋與能通的線有機地聯繫起來,保證運輸。在橋斷的地區組織力量,利用汽車或水上運輸工具,將橋北岸卸下來的物資倒運送過江,再在橋南岸裝車前運,使整個運輸不停頓。
1951年9月,洪學智領導志後運用上述運輸方法,將955車皮冬裝用火車運到朝鮮,再由二線部隊組織力量到鐵路運輸終點接運,然後人背馬馱,把冬裝從卸車點運回部隊。由於組織嚴密,不但運送快,而且損失小,只佔全部冬裝143萬套的0.52%。到9月底,志願軍指戰員全部穿上了棉衣。當身著嶄新棉軍裝的志願軍戰士出現在談判地點板門店時,敵方的停戰談判代表都驚呆了。他們說:“沒想到轟炸得這麼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比我們還早。”敵方陸軍的人對他們空軍的人說:“你們的阻隔戰術失敗了。”
打開“三角地區”後,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通車時間,發揮最大的運輸效益,通過更多的列車,志後推廣了一種密集的列車片面續行法,又稱“趕羊過路”行車法。即在通車的夜晚,事先把早已裝載停當的軍用列車集結在搶修現場附近的一個或幾個安全區段上,等待搶修部隊修通;一經修通,列車立即一列緊跟一列向同一個方向行駛,各列車之間只相差幾分鐘,首尾相望,魚貫而行,一列接一列地通過,在黑夜裡爬行;每列車的尾部都有人隨時準備敲響彈殼或鋼軌,給後面的列車報警,以防尾追相撞事故。同時,志後組織汽車、馬車、人力車在火車暫不能通行的地段進行長區段的倒運、接運的應急措施。抽調了6個汽車團和大批裝卸部隊,在“三角地區”以北北松裡、龍興裡、球場、價川將大量物資卸下火車後,馬上分秒必爭地用汽車把物資倒運到順川、德川、漁坡等地,再裝上等待在那裡的火車運往前線。在緊急的情況下,還採取了汽車遠程直達的辦法。1951年10月、11月,志後用這種方法倒過的物資達1386車皮。採取這些辦法,有效改善了前線的供應狀況,至1951年11月底,前線糧荒不但已解決,而且開始有了儲備。這時,正是敵人預定的“絞殺戰”三個月屆滿之時!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們的先輩用血肉之軀鑄就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絞殺戰”中,敵機轟炸志願軍後方鐵路多在夜間22點~24點進行,洪學智靈機一動:
我們便抓住22點之前的空隙時間,組織列車迅速通過封鎖區。這種措施,簡稱為“搶22點”。“搶22點”首先要根據敵情判斷次日可能被炸的橋樑、車站,然後按照預定的計劃編組列車(一般準備10列),綜合採用片面、續行、合併等行車方法,以最大密度突過封鎖目標。
此外,志後還利用月虧期集中突運。月圓期月光明亮,敵機活動頻繁,有利於敵機捕捉目標,對我運輸威脅大。1952年6月下旬,志後利用月虧期的4個夜晚,安全搶運過清川江的貨車達36列506輛,確保了前線糧彈充足!對此,飽受志願軍炮火洗禮的敵人地面部隊大發牢騷:“‘絞殺戰’就是個笑話!”
四、分段包乾修公路,全面推廣防空哨,“絞殺戰”黯然落幕
公路運輸是志願軍後勤運輸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地位和作用僅次於鐵路運輸,並且是鐵路運輸的重要補充和延續。面對鐵路水衝機炸,公路的戰略地位更加突顯。1951年9月間,為恢復被沖毀的公路,在洪學智建議下,“志願軍二線部隊11個軍、9個工兵團和志後3個工程大隊,共數十萬人,在朝鮮人民軍和朝鮮群眾的支援下,冒著敵機的轟炸掃射,掀起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搶修公路熱潮。由於實行了分段包乾負責的方法,加快了工程的進度。結果,只用了25天,就把道路全部修通了。”
敵人也沒有忽視公路,在轟炸、封鎖志願軍鐵路線的同時,對志願軍公路線及運輸車輛的轟炸破壞也加劇,白天以戰鬥轟炸機掃射待避車輛和囤積物資,夜間在公路上空投照明彈,用輕型轟炸機分區搜尋目標,進行跟蹤追擊。他們揚言,要摧毀志願軍“所有的公路交通”和“每條線路上的每輛卡車和每一座橋樑”。
◆洪學智在志願軍後勤司令部機關所在地香楓山前合影。司令員洪學智(右三)、副司令員張明遠(左三),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左二)。
“公路系統的反‘絞殺戰’鬥爭,是在以洪學智為司令員、周純全為政治委員的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下進行的。”(見《抗美援朝戰爭史》第3卷)反“絞殺戰”開始時,志後已擁有6個分部、24個大站、14個汽車團、3800餘輛汽車、14個軸重運輸團等,約14萬人。加上配屬的1個公安師、1個步兵師、6個工兵團及部分高炮分隊等,總兵力達到18萬人。
為維護公路運輸的安全,志後曾在沿途一些制高點上派人站崗放哨(對空監視哨),監視敵機,一旦聽到敵機的聲音,馬上鳴槍報警。這樣,正在開燈行駛的汽車司機聽到報警的槍聲,立即熄滅車燈,摸黑行駛或待避。敵機飛過後,防空哨馬上敲鐘解除警報,汽車繼續開燈行駛。《抗美援朝戰爭史》認為,“對空監視哨是志願軍的一大創舉”。洪學智認為設防空哨非常有效,“在原有基礎上又加強了防空哨”:
除原有的公安第18師及部分警衛團,又調第50軍第149師配屬志後,擔任防空哨任務。這樣,擔任防空哨的兵力達7個團又2個營,約8200人,在長達2100多公里的運輸線上日夜監視敵機的活動。
那時,在敵機活動頻繁的主要運輸線上,每個哨位一般由6人組成,哨位間距為1~1.5公里;次要運輸線上哨位一般為3~4人,哨位間距通常在2.5公里左右。防空哨每人配備步槍1支、手榴彈4枚,以及吹口哨、敲鐵軌和彈殼等音響報警工具。
誠如鄧華所言,防空哨的作用是巨大的,避免了相當大的損失:“為破壞我夜間行車,敵機在夜間頻繁出動,其次數之多,如我有的防空哨一夜發射信號槍彈200餘發,全軍有1個月消耗防空彈210萬發!”試想,如果沒有防空哨,這樣頻繁的突襲,汽車損失何其慘重!
修迂迴線,是洪學智推廣的公路反“絞殺戰”方法:“當時敵人炸公路,炸什麼呢,炸要道、炸險段。山上最陡的地方,懸崖峭壁上,他用重磅炸彈一下子給你炸了,讓你修起來很費勁兒,修得很慢。汽車過來一堵,堵很多,堵一大串兒,容易遭敵機轟炸。這樣我們就修迂迴線,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條線被炸繞道走另一條線。就搞交通網,縱幾條,橫幾條,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這樣敵人炸得再兇,也堵不住我們的汽車運輸。”
洪學智加強防空哨、推廣修迂迴線等措施,既大大減少了汽車的損失,又大大地提高了公路運輸效率。季度汽車損失率由入朝初期的近50%,降到1952年第一季度的2.3%。毛澤東對這些群眾創造、洪學智發揚的做法給予高度讚揚,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他說:“我們的幹部和戰士想出了各種打仗的辦法。我講一個例子。戰爭的頭一個月,我們的汽車損失很大。怎麼辦呢?除了領導想辦法以外,主要是靠群眾想辦法。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行無阻。”
1952年上半年,為防止敵機轟炸物資,洪學智領導志後和工兵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地下倉庫和挖掘開式的半地下庫,以防敵汽油彈破壞和敵機的掃射,儲存物資和住人。按照防空、防特、防盜、防潮、防溼、防黴爛的“六防”要求,1952年5、6月間,志後共建了能容1200多個車皮物資的石洞庫和能容793個車皮物資的土洞庫。地下洞庫修建後,儲備了大量的物資,改善和加強了志後對前沿部隊的供應能力。洪學智把志後建庫情況及時報告了中央,深受毛澤東好評。1952年8月4日,老人家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的會議上,高興地說:“吃的問題,也就是保證給養的問題,很久不能解決。當時不曉得挖洞子,把糧食放在洞子裡,現在曉得了。每個師都有3個月糧食,都有倉庫……”
這樣,從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敵人集中其侵朝空軍的80%,實施了近1年的“絞殺戰”,使用了各種手段破壞志願軍的後方運輸。結果,志願軍的運輸不但沒中斷,1952年5月中旬,鐵路運輸反而提前1個半月超額完成了上半年的運輸任務,成功建立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敵人的飛機卻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當年上半年,敵人即損失飛機1743架,其中被擊落的575架。6月下旬,敵人終於被迫放棄了“絞殺戰”。5月31日,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在漢城記者招待會上說:“雖然聯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